 |
梯次狀向敦煌逼近的庫姆塔格沙漠。 |
 |
沙漠都江堰分水溝。 |
 |
敦煌疏勒河下游的胡楊樹林。 |
張騫“鑿通”西域后,正式開通了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古老的絲綢之路由此誕生。
但是,這條看似繁榮其實險象環生的古道,并非通衢大道。除了漫漫旅途外,對疲憊的商賈來說,他們還不得不面對九死一生的沙漠。
在西去的路上,橫亙在他們面前的首先就是庫姆塔格沙漠。這個位于敦煌西面、如今被稱為中國的第三大沙漠,迫使絲綢之路在這里不得不一分為二,行走在絲路上的商隊在敦煌打尖補給后,分道揚鑣,南北分路環沙漠而行。
絲綢之路的歷史有多悠久,庫姆塔格沙漠的影響就持續了多久。200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庫姆塔格沙漠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嚴峻。
沿著陽關到玉門關一線行走,在陽關鎮的西面,可以看到迎面而來的庫姆塔格沙漠。遠遠望去,沙丘一浪接著一浪,猶如年輪般清晰可見,呈階梯狀依次向敦煌推進。
為了遏制沙害,近年來,敦煌不斷尋求治沙防沙、防止生態惡化的新途徑。在庫姆塔格沙漠邊緣的陽關鎮,一項“沙漠蓄水涵養水源反滲透水利工程”成為沙漠攔路虎。在波浪般推進的沙丘前沿,這項被稱為“沙漠都江堰”的生態治理工程,硬是擋住了沙漠東進的步伐。
今年6月5日,敦煌市及其周邊的肅北、阿克塞等縣普降暴雨,敦煌的降水量達66毫米,肅北降水量達45毫米。由于敦煌地勢較低,周邊的洪水都匯集敦煌,引發了敦煌大泉河、黨河、西土溝發生洪澇災害。然而,陽關鎮卻沒有受到來自西土溝洪水的危害。陽關鎮負責人說,多虧“沙漠都江堰”分流了洪水。
陽關鎮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門戶和“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懊磕甓及l洪水,村民的葡萄、房屋經常被毀。”陽關鎮龍勒村村支書魯銀花說。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每當聽說肅北和阿克塞下暴雨時,村里的人都會傾巢而出,守在河道上。
如今,當地群眾不再有這種擔憂了。由敦煌飛天生態科技園建設、集洪水利用—防沙治沙—生態修復—循環經濟于一體的“沙漠都江堰”,成了陽關鎮的保護傘。
記者了解到,這項分洪工程,由敦煌飛天生態科技園董事長何延忠個人投資1.6億元、歷時十年建成。2001年,作為敦煌市的招商引資項目,何延忠來到陽關鎮,興辦敦煌飛天生態科技園,投資8000余萬元,建成了集科研、養殖、加工、生物提取、生態保護為一體的亞洲最大的沙漠高寒冷水魚生產基地。
陽關鎮位于西土溝下游,西土溝是多年來被洪水沖刷的一條河床,有數百米寬,遍布著沙丘。每當暴雨來臨,洪水都會卷著沙子咆哮而下,直沖陽關鎮?吹胶樗l繁地給群眾造成損失,何延忠決定從西土溝開始治理。2005年,一項名叫“分洪涵養水源沙漠滲透過濾凈化工程”開始建設。
何延忠的辦法是,開鑿“梳子”狀的分洪渠道和攔水壩,將洪水通過齒狀攔水壩,逐級攔截分流到沙漠里,化整為零,逐漸減少洪水流量,進而減輕災害威力。
記者了解到,針對風沙水患,“沙漠都江堰”開鑿了分洪河道21公里、修筑梳流堤壩13條、筑起了20多公里“沙漠長城”、梳流化解了—次次洪水對陽關的破壞,特別在2011年肅北、阿克塞和當地三縣洪水匯積陽關的危難時刻,多級梳流工程將90%的洪水化整為零,降低水位,減緩流速,成功梳流化解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使陽關鎮村莊和人民、幾萬畝農田、林地免遭毀滅性的災難。
“沙漠都江堰”不僅是防洪工程,還是一個洪水滲透過濾凈化工程。甘肅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李元紅說,將洪水進行分洪攔蓄,通過沙漠過濾后,在地勢低洼的陽關一帶滲透出來,成為清水,水害變成水利,既可以補充地下水,也能保證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
記者在飛天科技園不遠處的山崖上看到,滲透出來的清水,潺潺而流。敦煌市水務局的數據顯示,西土溝的滲透水量由以前的0.35立方米/秒增加到了1立方米/秒,滲水形成了月亮湖、九連湖等湖泊,蓄水面積3100多畝。
“生態環境改善了,這里才有出路。”何延忠始終這樣認為。從科技園建設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構筑庫姆塔格沙漠邊緣的綠色屏障。十余年中,何延忠植樹造林,生態綠化面積達到2.6萬畝,荒漠化治理達到56平方公里,防風固沙30多平方公里,形成了一條20多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
如今,在庫姆塔格沙漠邊緣,已經有了寬度近千米的植被帶,沙丘間怪棗、紅柳和梭梭生長茂盛,蘆葦也開始冒尖。敦煌市林業局的監測顯示,十余年中,科技園旁邊的沙丘再沒有移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