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要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到2020年,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幅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全球正在迎來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中國要抓住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機遇,提升科學預見和技術預測,實現跨越發展。
“從自然科學史的角度,到目前為止全球一共經歷了五次科學和技術革命,其中兩次科學革命,三次技術革命。”
白春禮表示,科技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基礎,金融危機之后科學技術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據介紹,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科技發展更為迅猛,學科交叉融合會聚,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特征。中國科學院正密切關注,組織一批高水平科技專家,持續研究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變化新態勢,早在2009年初就得出了一些重要的判斷,比如當今世界科技正處在新一輪革命的“前夜”和“拂曉”,一些重要研究領域和前沿方向已經出現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前沿技術發展也處在多點、多元、群發突破的創新密集期等。
據了解,全球科技投入2008年躍上萬億美元大關。2010年,世界主要國家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美國、德國等超過2.5%,日本、韓國等超過3%。今年3月,美國政府宣布投資10億美元,發起制造業國家創新網絡計劃,在全美15個研發機構建立網絡。
白春禮介紹說,世界主要國家為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把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出臺了一系列創新戰略和行動計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等重要領域加強布局,努力保持科技前沿領先地位,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早在2009年中國科學院向國內外公開發布的《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系列戰略研究報告中,就已經做出了基本相同的判斷和部署。
白春禮認為,新的工業革命,可能使傳統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的生產過程逐漸趨同,邊界越來越模糊,甚至融為一體。生產過程將更關注個性化定制,消費者將在更大程度上參與設計和制造過程,甚至成為生產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生產方式將從大規模生產向個性化生產轉變,制造商、供應鏈的地理格局將發生根本改變。
“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在科學技術上有輝煌的過去,但現代科學并沒有最先在中國建立起來,這就是所謂的‘李約瑟難題’。”白春禮對記者說,中國與前兩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面對著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中國抓住了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抓不住則有可能進一步拉大差距。
從歷史經驗來看,一些后發國家都是通過及時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實現了趕超跨越。比如,18世紀的德國,抓住了化學工業發展的機遇,迅速超越了英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抓住了電氣革命的機遇,很快成為世界頭號強國。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抓住了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機遇,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中國要抓住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機遇,科學的預見和技術的預測很重要。”白春禮介紹說,中國科學院現在正在組織許多科學家做面向2020年科技發展態勢和戰略選擇,預測不到10年時間內,世界上可能會發生什么樣重要的科技事件,中國科學家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白春禮表示,中國能否抓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真正成為科技強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顯得尤為關鍵。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指出,要實現科技和經濟的緊密結合,進一步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怎么能夠瞄準企業的需求,在原理、方法、技術上有所突破和創新,是中科院下一步工作的重點。”白春禮說。
白春禮認為,當前的重要任務是,一是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步伐。二是要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是要加快推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四是要超前部署戰略先導研究,加強前沿領域布局。
相關報道:“抓住新產業革命機遇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