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二季度我國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長不足500億元,較過去兩年同期1000多億元增量出現驟降現象。
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的放緩,凸顯出當前經濟活躍度依舊疲弱的現實。分析人士認為,在企業信貸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放松貨幣可能會導致流動性陷阱的出現,穩增長亟須改革發力。
二季度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量僅為去年同期1/3
央行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工業中長期貸款增加2029億元,其中一季度增加1500多億元,而二季度增量不及500億元,為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增速下滑態勢明顯。
“這表明工業企業的投資需求不旺盛,經濟活動處于收縮狀態。”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
中長期貸款是指貸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銀行貸款。與短期貸款不同,中長期貸款往往可以反映出企業生產投資的活躍度。在央行統計領域中,由于工業中長期貸款往往與房地產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分開統計,因此與其他兩項指標相比,前者更能反映出制造業企業的衰榮。
制造業領域的投資疲弱跡象,在其他指標中也有所印證。日前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創下7個月來低點。
“總體來看,在市場總需求減少的背景下,當前工業企業仍處于去庫存化的進程中,這時制造業企業的主要行為是消化庫存、減少投入而非擴大投資、增加信貸。”中國社科院重點金融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表示。
松貨幣需警惕流動性陷阱
針對目前經濟形勢,央行在二季度加快了向市場釋放流動性的速度,連續降低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并公開市場連續四周實施共計4000多億元的逆回籠政策,以向市場投放充裕資金。
分析人士認為,充裕資金的入市將有利于企業融資成本的降低,但在工業企業投資意愿下滑的背景下,資金能否順利流入制造業領域,則考驗監管層的智慧。
一個頗為玩味的現象是,當二季度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明顯放緩的同時,房地產貸款增速卻出現了兩年來首次回升的跡象。兩項數據“一降一升”的背后,顯現出當前資金流動的復雜軌跡。
另一個讓經濟學家擔憂的是,面對制造業企業貸款需求的下降,貨幣政策的快速放松可能導致“流動性陷阱”問題的出現。
流動性陷阱是由經濟學家凱恩斯首先提出,指當流動性充裕、利率水平十分低下時,進一步降低市場利率已無法激起企業的投資欲望和個人的消費欲望,此時的貨幣政策會像墜入陷阱般失效,無法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
瑞信證券亞洲區首席分析師陶冬認為,目前僅靠傳統的貨幣政策并不能刺激經濟活動。“利率政策、流動性政策均可能在極端貨幣環境下失去乘數效應,失去對經濟的杠桿刺激作用。”陶冬指出。
穩增長需改革發力
在貨幣政策發力的同時,市場對減稅的呼聲也日漸高漲。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認為,越是經濟增速放緩,越要把結構性減稅政策落到實處,從而為陷入困難的企業減輕負擔,更好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
不過楊志勇也指出,今年以來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稅收、財政收入增幅回落的趨勢明顯,減稅的實際空間有待觀察。
專家指出,在經濟增長進入放緩周期的大背景下,穩增長不能僅僅依靠“松貨幣”“減賦稅”等短期措施來應對,必須同促進改革與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尋求制度性的更大突破。
“制造業曾經是民間資本過去的擅長場所,現在正面臨經營成本不可逆轉的上升,而有利可圖的服務業領域許多卻不對民間資本開放。”陶冬認為,下一步必須加快改革步伐,打破壟斷,釋放民間投資的熱情。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許小年也指出,在企業經營環境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況下,相比于刺激性政策,制度性改革對于中國經濟將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