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逐步推進,經濟危機來臨的周期似乎越來越短。東南亞經濟危機、拉美金融風暴、互聯網泡沫、原油價格暴漲、次貸危機……這些危機此起彼伏,一次次考驗著企業的神經。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和企業如何正確地協調長期研發和短期收益之間的矛盾?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他出版的《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曾經提到,產品、技術的持續創新會遇到挑戰。突破性的技術誕生時,往往不能帶來巨大的利潤回報,并且可能無法率先被市場接受。
在此講一個蘋果iPhone的例子。SUN公司的一個工程師,就好像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IT版。他曾經一度為錢傷透腦筋,房貸、醫療費壓得他透不過氣來,一度想出售自己的房產。直到iPhone出來后,他在家里一邊喝飲料一邊開發游戲,每套5美元,這讓他在第一天就賺了1000美元,他和老婆高興得幾乎跑到街上。
蘋果用商業模式改變了這個世界。榮幸的是,我曾經在30年前,這家公司剛起步的時候扶植過它。1979年,我代表施樂創投公司投入了100萬美元的早期資金。吸引我的正是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別具一格的才華,我親眼見證了他的創造性天分在iPod、iPhone等產品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次又一次引領了時代潮流。
在給一家創業公司做咨詢的時候,當對方大談技術如何獨特時,喬布斯冷冷地指出:“絕大多數技術,是可以被廉價模仿的。”而這位天才同時強調的是人的作用:“一個優秀的人才,比得上50個以上的普通員工!”
現在,包括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在內的多家中國通信運營商,也模仿蘋果的軟件銷售模式,例如,移動推出“mobile wall”,Google推出“android
market”,諾基亞推出“ovi store”。
Google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它創造了偉大的技術,不是因為它的銷售模式,更不是因為它的管理風格,而是它的商業模式是一個創新。在用戶使用Google,點擊操作的時候,持續的商業價值出現了。百度的競價排名則是另一個偉大創新。蘋果的iPhone,以及它采用的軟件銷售模式,在世界刮起一股時尚旋風。蘋果的成功證明了一個道理:沒有商業模式的創新,技術的創新行之不遠。
挖掘了蘋果、Google商業模式的,不是科學家,而是企業家。更準確地說,是在創業投資推動下的企業家。
我會用大量的篇幅和鮮活的案例,揭示出創投對創新的重要性。創業投資,簡稱創投,也有人稱之為風險投資,或風投,英文簡稱VC。請記住本書使用的唯一公式:
“創新+創業+創投=創造價值”
這個公式會在這本書里多次被提到。這是我70年人生累積的基本理念,是被美國硅谷所驗證的。在我的腦海里,它也是中國能否成為“健康”的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是國家崛起的密碼。
國家創新的現狀
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農輕商的農業文明國家,幾千年來,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