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夷扇貝,是獐子島最主要的產品,其貢獻的利潤占總量的七成以上。同糧食作物類似,蝦夷扇貝的畝產量,直接決定了獐子島的收成以及收入規模。從歷史數據不難發現,蝦夷扇貝畝產高的年份,正是獐子島業績爆發的年份;反之,畝產低則會導致業績下降。
今年一季度,獐子島蝦夷扇貝單位畝產急劇下滑至80公斤左右(2011年為110公斤),由此導致業績大幅下滑27.57%。對于畝產急劇降低,公司方面的解釋是由于養殖深度增加,敵害海星大面積爆發引致。
不過,對于獐子島上述解釋,業內資深養殖人士予以了否認。
獐子島蝦夷扇貝畝產降低的原因在哪里?公司一位離職高管指出,公司內部人貪污苗種才是罪魁。
畝產突然大幅下滑
2009年、2010年蝦夷扇貝畝產的大幅提高帶來了獐子島業績爆炸式增長,當時,業內已普遍認為,獐子島采取嚴控投苗密度和規格,消除投苗密度過高和克服部分貝種質地退化等負面因素,以及使用高性能采捕工具提高回捕率的背景下,未來獐子島蝦夷扇貝保持高畝產水平將是常態。
然而,這樣的情景自2011年起轉變,2011年全年獐子島蝦夷扇貝產量接近6萬噸,當年蝦夷扇貝底播實際收貨面積約為42萬畝,測算出獐子島2011年蝦夷扇貝單位畝產已由2010年160~170公斤下滑至110公斤左右。
獐子島蝦夷扇貝畝產的下降仍在延續。
2012年一季度,獐子島實現凈利潤8035萬元,同比下降27.57%,據業內專家測算,這對應的是一季度獐子島蝦夷扇貝單位畝產急劇下滑至80公斤左右,這一數據也得到了獐子島公司方面的確認。
獐子島:業績下滑因水深、新海
對于蝦夷扇貝畝產的下降,獐子島的說法是,“2008~2009年底播投苗海域水深,隨著養殖深度增加,苗種在存活率、生產速度等方面指標也趨于下滑。”另外敵害海星大面積爆發也是造成蝦夷扇貝畝產降低的因素之一。
就畝產下降的具體細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聯系了獐子島董秘孫福君(以下簡稱董秘)進行了解。
NBD:今年一季度蝦夷扇貝畝產下降到80公斤,這是什么原因?
董秘:我們整個海區,水深、水溫、底質都有差異,隨著我們大陸架方向,越往南水越深,深水貝類長勢緩慢。我們后期確權的海,一是跟著大陸架方向,一是我們獐子島小陸架方向相對而言都要深。我們今年捕撈的比例較大是2009年確權的海,相當于是水比較深的海占比較大,扇貝成長慢一些。從我們整個情況看,資源的情況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
NBD:這相當于是2009年投的苗,當時水深有多少?
董秘:對,40米以上。
NBD:畝產下降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水深?一個是新海,一個是水深?
董秘:對。
前高管:“苗種貪污才是罪魁”
“今年一季度獐子島蝦夷扇貝畝產下降有上述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前年的投苗不足。”獐子島前高管A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獐子島公司治理混亂,下面業務員違規操作,才造成了今天的結果。”
在獐子島內部,老板吳厚剛(1964年生)的哥哥吳厚敬(1958年生)負責整個鮑魚業務,弟弟吳厚記(音)主要負責收購扇貝苗。
“扇貝苗采購是在個體戶中以稱斤的形式。”A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一筐稱的重量是100斤,然后點其中扇貝數目比如1000個。然后以此為標本,即100斤是1000個扇貝。”
“問題就出現在這里。”A先生表示,“由于公司對下面業務人員管理不善,業務人員與賣苗個體戶達成協議,即在先前確立100斤1000個扇貝的基礎上,后期每100斤都算1000個貝,但是在每框里面都壓著磚頭,因此后面100斤實際已經沒有1000個苗,而最終的比例是,每一個億的扇貝苗,實際上最多只有6000萬元苗,換言之給上市公司報10個貝,實際上他弟(吳厚記)只給6個貝。”
“海域里面本沒有投入那么多東西,2~3年后又如何獲得捕撈量?產量的大幅降低也就不足為奇。”A先生告訴記者,“獐子島投苗作假涉及公司內部人員的貪污情況,該事件已經在長海縣引起轟動,當地公安局年初已經成立專案組,公司內部已有兩人被抓,但是至今仍未調查出結果。”
業內:自然條件非減產原因
至今,關于獐子島2012年一季度畝產下降的原因,無論是獐子島公司層面還是資本市場中,都認為水深是導致畝產下降的最重要的因素。但A先生的說法直指獐子島的減產非“天災”,而是內部治理混亂的“人禍”。
針對雙方截然相反的解釋,記者在大連調研期間聯系上了獐子島另一位前任高管B先生,B先生常年從業水產養殖,經驗豐富。
B先生告訴記者,“決定底播蝦夷扇貝畝產的因素包括苗種、環境、海域,這三項對獐子島而言,目前都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
首先看苗種情況,苗種在上述三個影響畝產的因素中是唯一可以人工控制的環節。近幾年苗種發展非常快,質量也得到大幅提高,從獐子島公司情況看,這些年確實也在苗種改進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全部用活體船運輸,苗種存活率提高,因此可以看到的現象是從2005年起,獐子島的扇貝畝產一直呈現上升趨勢。
其次是海域,海域是影響底播蝦夷扇貝畝產最重要的因素。B先生告訴記者,這個好比陸地種玉米,好的土地一畝可以產1000斤,但是貧瘠的土地可能一畝就只得500斤。蝦夷扇貝是從日本引進的低溫種,從80年代開始培育,真正形成規模生產是2000年后,在長海縣、獐子島進行馴化,夏天最高溫不超過25度,且持續時間不超過一周,一周以上很危險,因此蝦夷扇貝的生物特性決定了其養殖范圍很狹窄,往北丹東也養殖,但效果非常不好,因此只有長海縣擁有我國底播蝦夷扇貝最好的海域,而在長海縣這些適合底播蝦夷扇貝的海域里面,獐子島公司所擁有的300萬畝海域面積,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再就是環境,長海縣自然環境優越,清澈海水是環境沒有污染的體現,就今年底播扇貝的捕撈情況看,包括獐子島在內的其余底播扇貝企業捕撈中,災害海星的數量并不多,此外從底播蝦夷扇貝畝產情況看,除獐子島公司外,其余企業畝產水平并未出現大的波動,這也印證了環境不存在根本改變。
B先生告訴記者,除上述三個因素外,自然災害、臺風、赤潮、溢油等可以說對底播蝦夷扇貝沒有任何影響。
當記者問及水深對底播扇貝的影響時,B先生表示,“水深對底播扇貝有影響,但比較小,可以忽略。北海道水深自10米到80米都有底播蝦夷扇貝的分布,不過20~30米水深是底播蝦夷扇貝生長最好的,而獐子島海域的水深就在這個水平,且最深海域不超過40米,因此都是獐子島適合的海域。”
而對于投苗密度對蝦夷扇貝的影響,B先生稱,“扇貝投在海里面后,它會移動,因此在好的地方你可以看見有些地方聚集了大量的扇貝,而有些地方聚集了很少的扇貝,因此說投苗密度對畝產有影響是不準確的。”
“決定畝產水平的就是環境、海域、苗種三方面。除這三個因素外,自然災害、臺風、赤潮、溢油、投苗密度及水深等可以說對底播蝦夷扇貝沒有任何影響。我們是做生產的,上市公司證券辦關于生產這塊信息都是從我們這些行業人士中了解,他們根本就不了解這些。”B先生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