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珠江流域上游的廣西柳州柳江內,一起“食人魚”傷人事件引發社會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強烈關注。食人魚早期是作為熱帶觀賞魚被引入國內,但鑒于這一物種具有強大的破壞性,2002年農業部已禁止各地銷售這一動物。專家指出,本次柳江傷人的食人魚,很可能是經走私入境后,被市民放流到柳江所致。不過,出于觀賞需要而引進的外來物種成為“殺手”的,絕不僅食人魚一種,外來物種入侵正嚴重威脅著我國生態安全。
“食人魚”傷人引強烈關注
柳江是我國第三長河流珠江水系的重要支流,近期這里出現的食人魚咬人事件引發各界關注。7月7日下午,柳州市民張凱博來到柳州市柳北區白沙二隊附近的柳江親水平臺給小狗洗澡時,突然遭到3條兇猛的魚類攻擊,其中一條魚突然咬住張凱博的手掌不放。張凱博忍痛將魚甩上岸,這才發現自己的左手手掌幾乎被啃掉一塊肉,已經血肉模糊。之后,隨行的吳日華因好奇在玩弄這條魚時,拇指也被咬傷鮮血直流。
張凱博注意到這些魚有著紅色的眼睛和鋸齒般鋒利的牙齒,經過網上查詢,他發現這條魚竟與產自南美洲的食人鯧一模一樣!
7月9日,經廣西水產研究所、廣西水產畜牧學校和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組成的專家組鑒定,該事件中疑似食人魚為桑氏鋸脂鯉,俗稱紅腮鉆石水虎,隸屬于鯉形總目脂鯉科鋸脂鯉屬,是食人鯧的一種。
廣西水產研究所資源保護專家周解說,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原產于亞馬遜河,共有20多個種類。食人鯧長著銳利的牙齒,一旦被咬獵物溢出血腥,它就會瘋狂無比地用其鋒利的尖齒,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一般瘋狂撕咬切割,直到獵物剩下一堆骸骨,由于攻擊性強,食人鯧對生態環境有潛在威脅。
為了解柳江中食人鯧種群的情況,柳州采用放網、垂釣等形式在事件發生地點上下游河段進行誘捕,并鼓勵市民參與捕撈。經過5天的集中捕撈,沒有新發現食人鯧的蹤跡。“這說明目前柳江內食人鯧的數量并不多,所以市民不要盲目恐慌。”周解說,“食人鯧”喜歡生活在水溫為22℃至28℃的大江大河里,當水溫降至7℃時就會死亡。“柳江水溫每年有數日在7℃以下,按道理說‘食人鯧’應該生存不了。”
外來物種“蠶食”生態環境
據柳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楊軍介紹,目前柳州境內大約有10多種外來水生動物,常見的有巴西龜、牛蛙、食蚊魚、清道夫、鱷龜、雀鱔等,“外來物種隨意放養野外,會破壞生態環境的完整與平衡,所以柳州市一直禁止向柳江河放流外來水生物種。”
來自北美洲的雀鱔的嘴類似鱷魚嘴,有著鋒利的牙齒,生性兇猛,生存能力強,對本地漁業危害巨大。“近年來常有漁民在柳江中捕獲‘雀鱔’,而且個頭越來越大,迄今捕獲的最大的一條超過半米,有兩三公斤重。”柳州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站執法人員王平均說,這說明雀鱔這種外來魚種已較多地存在于自然水體中。
紅火蟻是一種農業及醫學害蟲,源自南美洲。南寧市正遭受著紅火蟻入侵。2005年南寧發現紅火蟻,今年6月份發生市民被紅火蟻蜇傷事件。紅火蟻于1930年傳入美國,并于2001年、2002年通過貨柜箱及草皮從美國傳至澳大利亞及中國臺灣,后又通過家居垃圾從中國臺灣傳入廣東省,繼而蔓延至中國大陸其他地區。
在廣西北海市,一種叫互花米草的外來生物嚴重影響著當地生態。這種原產自北美洲大西洋海岸的植物,是我國為保灘護岸、改良土壤、綠化海灘和改善海灘生態環境引進的,但目前已泛濫成災,我國在2003年把互花米草列入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觀測數據顯示,目前廣西沿海互花米草分布面積已比移植時擴大數百倍,直線距離擴散了40公里,主要分布于廣西丹兜海沿海灘涂。山口紅樹林保護區是廣西海岸主要的互花米草散布區,從1979年到現在,這一區域互花米草的平均擴散速率在20%左右,目前互花米草的擴散嚴重擠壓紅樹林周邊生態空間。
水葫蘆又稱鳳眼蓮,原產于南美,上世紀30年代,水葫蘆作為畜禽飼料引入國內,并作為觀賞和凈化水質的植物推廣種植,后逃逸為野生。《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柳州市柳東新區的三門沖以及柳江縣的響水河看到,水面被密密麻麻的鳳眼蓮(水葫蘆)覆蓋。水葫蘆繁殖速度極快,會對生活的水面野蠻“封鎖”,導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夠光照而死亡,一些水生動物缺乏足夠的食物而死亡。
柳州市水上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大隊每天都會從柳江中打撈大量的水葫蘆,柳江的五大支流由于水葫蘆蔓延而成為“死河”,“我們就此早已向上級反映,光靠我們人工打撈成效不大,建議作為生態災害來治理。”
“阻擊”物種入侵難度大
面對來勢兇猛的物種入侵,近年來各地嘗試多種辦法,但外來物種依舊打而不絕。
目前,化學藥劑防治法、生物與農業防治法和生態防治法等是對付入侵物種的主要手段。據介紹,化學防治是現階段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辦法,這些藥物能較快地殺滅有害物種,但對環境會造成負面影響,而高效、安全、環保的生態防治法研究仍跟不上,目前還無法大范圍推廣使用。
以福壽螺為例,專家表示,局部單一的防治并不能徹底根除福壽螺,只要少量的福壽螺存在,就可能導致福壽螺災害的重新爆發,因此福壽螺的防治、控制不僅需要單一技術上的突破,更為迫切的是如何對災害進行準確預測,如何利用各種防治手段阻止災害發生,如何整合各種技術手段實現多層次、多階段的綜合防控。
柳州市園林科研所高級工程師石亮成介紹,對付福壽螺,柳州已經找到了新的應對辦法:以前對付福壽螺,只有用手抓,并消滅掉它紅色的卵塊。而現在,規模養殖場收購福壽螺來養黃沙鱉和鴨子,收購價能達到1元/公斤左右,經過這樣的推廣,一些縣區農村稻田的福壽螺逐漸絕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胡隱昌建議,在目前動物蛋白飼料來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應積極探索福壽螺作為魚粉等蛋白飼料替代品的可能性。
胡隱昌認為,相對于植物,外來水生動物有隱蔽性特征,處理起來更麻煩。“江河流動性強,情況很難控制。”他說,對付形成入侵的物種和沒有入侵物種,策略有所不同,對形成入侵物種,目標是如何控制或減少其危害性,盡最大努力利用正面效益。
相關鏈接:
預防為主的入侵物種治理模式亟待建立
現場:外來兇猛生物可以隨意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