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中緬邊關見聞:昔日山野罌粟開而今滿街運蔗忙
|
|
|
2012-07-18 作者:記者 陸敏/昆明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字號
大
中
小】 |
這里是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南傘鎮西端,傍晚5點多,一群放了學的緬甸孩子正嘻嘻哈哈穿過口岸回到他們的國家——就在對面,高高的牌樓上懸掛著的“熱烈祝賀緬甸聯邦共和國撣邦果敢自治區成立一周年!”漢字橫幅鮮紅耀眼。 這是我國西南邊陲南傘口岸極其普通而寧靜的一幕小鎮生活場景,對面是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縣楊龍寨口岸。兩邊的街道相連建筑相似,兩邊的熟人互相打著招呼,不時聊上幾句。 “你別看現在這么安靜,要是在甘蔗榨季,從早8點到晚8點平均一天要過八九百輛車。早上8點前,這條路上就停滿了車,至少有個七八十輛排隊等候通關。”南傘海關綜合業務科科長李貴文指著口岸貨運通道前的馬路比劃著。 云南臨滄地區是云南省通往緬甸仰光最近的陸路通道。對這一地區進行進出口監管的是昆明海關所屬孟定海關,下設南傘、滄源海關,負責孟定清水河口岸、南傘口岸和滄源口岸。近年來,隨著臨滄外向型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中央提出將云南建設成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戰略后,幾個口岸的業務量快速增長,口岸經濟快速發展。 一方面,邊境經濟合作區開始大力推進,南傘園區正在緊鑼密鼓地規劃建設中。記者在中緬125界碑附近看到,一大片甘蔗地已被平整待開發,“先行先試建設跨境經濟合作區”、“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做好做足沿邊開發開放這篇大文章”等巨幅標語牌矗立田間。 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境外替代種植產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南傘口岸主要進出口貨物。“過去,站在這里都能看到對面緬甸山上的罌粟花。”孟定海關黃成華關長指點著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如今,南傘成了云南省替代種植面積最大、返銷進口數量最多的地區,一年的進出口貨運量達30多萬噸,90%以上都是替代種植。替代種植的品種有甘蔗、橡膠、香蕉、西瓜等,僅對面緬甸果敢地區替代種植的甘蔗就有10萬畝。” 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6月,就是境外替代種植項下甘蔗進口的榨季,每天大約有900輛車輛進出南傘口岸,逾2000噸貨物通關。而南傘海關的工作人員滿打滿算,只有9個人。 “榨季還沒開始,我們就忙起來了,要為企業順利通關做好多前期準備,榨季那幾個月,報關大廳3人接單、查驗,2人負責旅檢,貨物進出口通道從早八點到晚八點就靠4個人輪班,從上班忙到下班,喝口水都沒工夫,回家就直接癱在床上了,一點不夸張。”李貴文指著通道的塑料頂棚給記者看:“這里面悶熱不透氣,到了夏天有40多度,關員個個汗流浹背。” 從海拔500米左右的南傘口岸來到位于海拔1700多米山頂埡口的滄源口岸永和監管點,卻完全是另一番感受。剛剛烈日當空還穿短袖,一陣山雨過后,記者立刻感到陣陣寒意,把隨身攜帶的衣物都加上,還是覺得陰冷。“這山上要是連著下上一天雨,就得穿棉衣了。”滄源海關副關長楊松說。 由于新建的聯檢大樓遲遲未能完工啟用,永和監管點的辦公室只有幾間簡易的鐵皮房,一邊做辦公室,一邊做值班關員的臥室。而唯一的廁所,是鐵皮房后面山崖上搭的臨時木板房,一把鐵絲擰的鉤子就是廁所的門鎖了,一陣山風吹過,木門嘎嘎作響。 這孤零零的山頭要是晚上……記者環顧四周,“我們不寂寞,陪伴我們的是風聲雨聲雷聲!”80后小伙子楊法全開著玩笑。當初,大學畢業經過“國考”好容易考進“國門”工作的楊法全一下子被扔到了這個山頭上,還真是“有點懵”。在山上卡口值班,時而被凍得手腳麻木僵硬,要頂風冒雨查車驗貨,時而又頂著強烈紫外線的照射,在烈日下驗放進出境貨物車輛,辛苦那是沒說的。這兩年,這里連廚師都留不住,兩年間陸續走了二十多位廚師,有一位僅干了一天就再沒來上班。 條件艱苦不說,對于年輕人來說,“最難耐的是寂寞”。晚上八點國門關閉后,除了呼嘯怒吼的風聲,整個口岸變得異常寂靜。只有關員房中的微弱燈光,默默守護著國門。這里沒有網絡,電視信號也時斷時續,小楊告訴記者,因為晚上實在太冷清,他頻繁與還在大學念書的女友通電話,結果,因為話費貢獻太多,工作才兩個月,他就“光榮”升級成了當地電信部門的VIP用戶。 靠著這樣的精神,滄源海關只有十幾個人的“小單位”,僅2011年,就監管驗放貨物物品18.3萬噸,貨運總值達26.8億元;監管車輛7465輛次。滄源海關副關長楊松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今年還會有新的突破,無論是在稅收、進出口貨運量、貨運總值方面,“都比去年有大幅上升”,他信心滿滿地說。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