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數據顯示,在今年新成立的213款陽光私募產品中,有79只至今總回報仍為負值,占比達37%。其中,瀚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康成亨投資有限公司、同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內的深圳多家私募機構旗下所有產品集體淪陷。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部分陽光私募業績欠佳,主要受去年市場下滑影響,部分陽光私募投資經理操盤趨于謹慎,導致錯失今年上漲行情。同時,信托證券賬戶管理費用高居不下,而賬戶解禁的消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也令陽光私募難獲實質利好。 用益信托分析師陳光金表示,去年股市行情一直處于低迷狀態,陽光私募業績非常差,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損失慘痛。今年一季度行情好轉,但陽光私募投資經理在加倉、換倉上都極其謹慎,沒有抓住市場的節奏和機會。 從今年頭5個月來看,陽光私募不僅承受業績壓力,還要面對產品凈值低于止損線被迫清盤以及產品發行趨緩兩大難題。 為保護投資者權益,近兩年新成立陽光私募多設有凈值0.7元的止損線,意味著當陽光私募凈值跌破0.7元時,該款產品就面臨著被強制清盤的境遇。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世通8期”、“世通9期”在內的5只產品因觸發清盤止損線而進行了清算。而據私募排排網統計顯示,去年累計清盤的陽光私募產品達187只,其中因觸及凈值底線而被迫清盤的產品達51只,占比27.27%。 雖然設置清盤止損線有利于保護投資者利益,但也給私募基金經理在賺取業績與風險控制帶來兩難選擇。“設置清盤止損線可以加強對投資者的保護,但也會令私募機構變得異常謹慎,可能抓不住市場節奏錯失機會,業績表現平平。”陳光金對記者稱。 另一方面,陽光私募發行數量也在減少。Wind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份,陽光私募共發行347款產品,而去年同期共發行419款產品。對此,陳光金對記者稱,陽光私募產品發行在3月份有一個高潮期,現在發行量減少跟二級市場表現密切相關。如果碰到股市不好,就難以募集資金,發行和成立都會延后。 此外,一位央企背景信托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除二級市場表現不好外,陽光私募發行量減少還在于信托證券賬戶緊缺。他向記者坦言,他所在公司目前一個可用的賬戶都沒有了。據了解,陽光私募除到期清算外,被動清盤主要是因為凈值跌破合同規定的止損線,或者是規模低于合同規定的最低限額,以及收益率偏低,不足以應對高額的信托管理費。記者了解到,目前信托證券交易舊賬戶(以前有項目,在不更名前提下繼續用)費用一般是150萬到200萬元,而新賬戶甚至高達500萬到600萬元。“業績好,提成多沒問題,一旦業績不好,再加上信托證券賬戶高昂費用,做不好絕對要虧錢,很多私募就是這么垮掉的。”一位私募界業內人士對記者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