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老嘴鎮金光村的一片水田,周振濤合作社的農機手正在機插秧。不過,大片的水田,只看到幾輛插秧機和農機手在忙碌,遠處有兩三個農民在用拖拉機犁地,看起來,跟往年的春耕相比倒顯得有些冷清。
據介紹,一臺插秧機兩個農機手每天可以插30到40畝水田,人工一個人一天還插不完1畝地。但“要夠得上插秧機用,秧苗就要‘小、短、強’,規格統一,否則就望機興嘆。但是千家萬戶農民育的秧各不一樣,插秧機吃不下。”身為湖北省監利縣基層農技員的周振濤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機器插秧關鍵不是機器,而是秧苗。
為了解決秧苗的問題,去年包括周振濤在內的8個股東投資300萬元開建“育秧工廠”,同時通過農機實物入股,組建了30臺插秧機規模的三豐農機合作社,開展機插秧業務。今年3月下旬,“育秧工廠”正式開工育秧,這是目前湖北省最大規模的工廠化育秧基地。
合作社按照每畝地210元到230元的標準向農戶收取服務費,這筆錢包括種子、育秧、機插、病蟲害防治以及后期田間管理“一條龍”服務,農民非常歡迎,第一年就拿到1.5萬畝的訂單。
一直被基層農技推廣困擾的周振濤覺得,這個合作社模式把從種子到管理的種植環節都囊括進去,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標準化生產,新技術、新機械、新方法都融會貫通到千家萬戶中,比他過去輕松多了。
據周振濤介紹,湖北省監利縣是國家有名的產糧大縣,農技服務和推廣對于糧食增產非常重要,但一直以來卻是“指導靠摩托,咨詢靠電話”的落后狀態。
與周振濤同是基層鄉鎮農技員、監利縣毛市鎮農機服務中心主任陳傳珊跟記者在一起時,電話不斷,幾乎說不完整一句話電話就響了。他說:“春耕就是這樣,鎮下面千家萬戶種田,就我這顆腦袋,不忙才怪。”
周振濤說,2005年前后湖北全省實行“以錢養事”的改革,基層農技人員從最多的5萬人減少至1.4萬人,農技人員每月1000余元,此外不給任何其他補貼,農技人員積極性不高。周振濤感嘆,這支政府“正規軍”有點日薄西山的感覺。
而農民對農技服務的需求沒有因為“正規軍”的勢弱減少,反而更加強烈。由于農村外出打工人越來越多,在農村種地的更多是50到60歲的老農民,他們知識、體力有限,接受新品種、新事物、新技法的能力非常有限。散布在村村落落的農資經銷店充擔了一部分農技服務的角色。
“王婆賣瓜自賣自夸,農資經銷商難免不為利所動,提供的服務和信息難免有隱患,更何況這些人好多都不專業。”陳傳珊說,這支“雜牌軍”反而是現在農村農技推廣的主力。
計劃明年成立“機防合作社”的陳傳珊認為,周振濤搞合作社推廣農技、服務農戶是比較“靠譜的”,也許就是農村農機服務和推廣的“第三條道路”。
不過,陳傳珊和周振濤也擔心“第三條道路”是不是風險太大。“比如種子有點欠缺,那插下去的秧不是兩三畝的問題,而是成千上萬畝的問題,如果有這類風險,合作社承擔得起不?”
目前的農業保險對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并不大。周振濤等人介紹,農業保險在基層推行起來并不順利,對于農業生產定損非常難,彈性空間太大,對合作社經營的實際保障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