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在甘肅平涼工業園內,來自北京的一家新能源公司剛舉行完廠房奠基儀式,投資的項目用地上還未動工,仍是空空一片。對此,該公司負責人并不著急。因為,在廠房奠基儀式之前,這家公司已經租用園區提供的標準化廠房投產半年多,實現產值5000多萬元。“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西部人的觀念并不落后,要是按照傳統方式,我們現在還產生不了一分錢的效益。”
公司副總經理李萬河說。
這家公司的名稱是“中電科新能源科技開發有限責任”,他們的發展歷史和西部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系。上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當時的天津電子管廠搬遷到甘肅省平涼市,更名為平涼半導體研究所;后來由于半導體在西部地區市場較小,2000年該企業又從平涼搬遷至北京,2010年這家以半導體專用設備研制著稱的科研單位再次返回平涼,投資2.8億元成立分公司,
從東部搬到西部,從西部回遷東部,再到重返西部,這家企業的傳奇經歷生動展現了我國數十年來產業轉移的路線圖。李萬河說,最初從東部到西部是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政策的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為獲得更好發展于10多年前遷到東部,而隨著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在西部興起,他們又把發展目光瞄準了西部。“因為西部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未來光伏產業的主要市場在西部,誰能在西部扎根,誰就能贏得未來。”他說。
我國正在經歷著大規模的產業轉移,越來越多的東中部企業到西部投資興業,煤炭和電力資源豐富、地處甘肅、陜西和寧夏交匯地帶的平涼也感受到了這股熱潮。平涼工業園是甘肅省35個省級工業園區當中產業規模居中的一個,承接產業轉移的工作也是最近幾年才開展,但目前已經有十多家規模較大的東中部企業入駐園區,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水泥、化工等行業。
工業園區里另外一處項目建設現場,上海鼎炘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文蔚召集各部門負責人在臨時會議室里開會。在會議室外面的施工場地里,由他的企業投資建設的平涼碳纖維復合材料園一期項目正在緊張建設中,這個以太陽能光伏產業配套產品為主的項目,總投資額度達到2.08億元。2011年底,鼎炘公司來到平涼,計劃建設年產160噸新型碳纖維復合材料項目。經過數月緊張施工,這家企業廠房的鋼結構框架基本搭好,順利的話今年就能投產。
周文蔚說公司來平涼投資,看中的是西部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廣闊前景和優良的投資環境。東南沿海地區電力供應日趨緊張,每年的用電高峰都會限電,碳纖維行業對電力需求又很大,一次限電就會導致一周甚至一個月開不了工。周文蔚說,他的企業對電力的需求大,在沿海地區,每年用電高峰期他都會為遭遇“限電”停產而苦惱,而來到平涼之后,這個問題將不復存在。因為平涼是一個煤電資源充足的城市,剛好可以互補。
“我們這個項目每年的用電量大概在2000萬度左右。在上海平均工業用電價格每度接近1塊錢,而在平涼,當地政府給我們的優惠電價只有每度0.48元,所以光這一塊每年就能為我們節約成本1000萬左右。”
周文蔚給《經濟參考報》記者算了一筆帳,西部不僅電價便宜,還不存在限電問題,人力和土地等成本也低,他的企業在西部要比東部每年節約成本1500萬元至1900萬元。
平涼工業園管委會黨工委書記李衛中分析說,東中部企業青睞西部,一是西部地區在資源、能源、土地和人力等方面具有成本低的優勢,二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西部基礎設施有了長足發展,從政府到民間求發展的愿望十分強烈,三是我國一些產業主要布局于西部,特別是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對東中部企業吸引力較大。但他也特別強調一點:“不是東中部地區的任何企業來了我們都歡迎,我們歡迎的是那些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方向的投資項目。”
平涼海螺公司對此深有感受。總部設在安徽蕪湖的海螺集團是我國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2008年在平涼設立分公司。經過4年的建設,已經成為甘肅省最大的水泥企業,在周邊市場的占有率超過了70%,以平涼分公司為基地,海螺集團又在西北地區投資了6家分公司。平涼海螺總經理王志明說,當初海螺入駐平涼時,地方對企業提出了很高的環保要求,他們按照高標準建設,實現了采礦零排廢、廢氣零排放,空冷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4萬噸、節水50萬噸,還利用礦山230米高差勢能發電,每月節約40萬度,使水泥這個曾經的高污染行業變得綠色環保。
從曾經的“饑不擇食”,變成現在的“挑肥揀瘦”,平涼是眾多西部地區大規模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的縮影。為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項目,甘肅設立了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區、閩東南地區等5個產業“轉出地”聯絡組,甘肅各地共儲備了679個承接產業轉移重點項目,總投資達到5178億元,其中2012年承接產業轉移到位資金力爭達到58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