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18日聯合發布報告,建議美國國會修改法律,放松對衛星及相關產品出口管制,以方便美國企業在全球通信及遙感器材市場的競爭。不過,中國不在放松管制的出口國之列。此前一天,美國務院與國防部指責中國竊取美國航天技術,“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巨大飛躍,要歸功于‘成功的間諜活動’”。印度媒體也跟風炒作稱,中國利用日益增強的航天實力換取對其他國家的外交優勢。面對如此指責,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中國科學家們都表示出相當的自信,“我們根本不需要竊取美國的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劉先林表示,自己從事多年的遙感研究,從未使用過美國技術,“中國相關技術目前水平與美國相當,某些方面還強于美國”。 據路透社報道,18日,美國務院和國防部在發給美國會的評估報告中,建議放松對通信衛星和遙感設備等產品的出口限制,同時維持或加強對中國、伊朗等國的此類出口管制。美國防部負責太空政策的副助理部長舒爾特稱,這些出口限制政策的變化如果能在國會獲批,將有助于美國相關行業在國防預算下降時在國際上變得更有競爭力。舒爾特在科羅拉多召開的太空會議新聞發布會上稱,“我們認為,有數十萬種部件可從美國軍品管制清單上剔除,美國企業將在這些領域在全球展開更有效競爭”。他強調這份報告是由國防部、國務院和商務部聯合撰寫的。 美國軍品管制清單上的任何項目都需要獲得政府許可才能出口,其中包括與國防和太空相關的物品、技術和服務。18日的報告還建議國會恢復總統決定衛星行業出口管制的權力。據悉,美國國會于1999年撤銷了總統這一權力,原因是兩家美國公司被發現未經許可,向中國的太空發射提供幫助。舒爾特強調,報告建議仍禁止美國的衛星由中國的火箭發射,并加強對向中國、伊朗、朝鮮及敘利亞等國的衛星和零部件出口管制。 據美國彭博社19日報道,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17日聯合發布報告,指責中國偷竊美國的軍用和民用航天技術,“強化中國的技術基礎,逐漸縮小與美國在武器研發和通信系統等重要領域的差距”。 報告聲稱,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巨大飛躍,一部分要歸功于“成功的間諜活動”,包括竊取美國現已退役的航天飛機的設計圖。在附錄中,美國務院和國防部寫道:“經濟間諜活動、廣泛的計算機網絡開發及有針對性的情報行為,使中國能夠獲得技術加快該國軍事現代化。”報告還援引五角大樓國防保安局的消息稱,“來自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國家”正聚焦于提升通信技術,這些技術被用于軍事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以及情報、偵察和監視應用程序。報告舉例稱,2010年9月,來自中國澳門的郭某被控密謀通過香港向中國內地出口美國加密技術。 美國商務和司法部門也在該報告中指責稱,自2006年起,至少26起案件涉及中國試圖獲取有軍事用途的功率放大器、空間發射技術數據、巡航導彈設計數據等。報告認為,中國軍隊的目標是明確的,即通過對通信衛星的破壞干擾,使對手喪失在戰場上的主動權,“讓敵人變成聾子和瞎子”。彭博社稱,基于保密因素,兩名美國高級情報官員匿名稱,中國軍方雖然不準備與美國打地面戰爭,但它的目標是防止美軍進入其他四個區域,包括中國的近海、領空、太空和網絡空間。他們還稱,由于中國封閉的體系不鼓勵人們獨立思考,窒息了創新,因此中國嚴重依賴“竊取歐洲和美國的新技術,并對新技術進行逆向工程”。 針對美方所謂中國在美從事“間諜活動”的無端指責,中國官員此前反駁這些說法是無中生有,別有用心,“類似指責是冷戰思維在作祟”。 劉先林1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工業發展到今天,實力已達到一定水平,可以助推各種尖端技術的突破,“而且靠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劉先林表示,自己就親身體會過美國如何對中國進行技術限制。他曾應邀參加在美國舉行的遙感技術學術會議,但是遭到拒簽,直到會議結束才允許他去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