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中心”、“云計算產業基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臺服務器”……近兩年來,云計算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國內各地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但在一片火熱景象背后,有關專家認為,云計算并不簡單等同于建設規模龐大的數據中心,當前需謹防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等現象。
先上設備的做法并不可取
“中國正處在互聯網和云計算一個爆炸式增長的前期,而且中國在云計算上和美國等西方國家是齊頭并進的。”在近日于北京舉辦的2012年英特爾開放云計算策略發布會上,英特爾亞太研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兼軟件與服務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何京翔在談到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狀況和前景時表示,中國政府目前對云計算的推動力非常強,這使得中國在云計算和物聯網這一輪劃時代的IT技術變革中,已經和國際真正接軌。 目前,國家已經批準北京、上海、無錫、深圳、杭州五個城市為云計算示范城市,全國各地政府已投資建設成規模的云計算中心超過10個。比如重慶市提出將建成擁有上百萬臺服務器、產值上千億美元規模的云計算基地;北京市與內蒙古自治區簽署合作協議,京蒙兩地將用五年左右時間,建成500萬臺服務器規模的超大云計算數據中心。除此之外,許多二三線城市也都在規劃著自己的云計算藍圖。 但與此同時,值得關注的是,當前這輪動輒上百萬臺服務器規模的云計算投資熱,正引起部分業內人士和專家的普遍擔憂。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在近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云計算并不等價于數據中心,不等價于硬件、服務器。“現在講起云計算,就是說要征地建立一個大的服務中心,買幾百萬臺服務器,但是云計算最重要的是應用、軟件。” 中科院高性能計算和云計算專家詹劍鋒日前同樣指出,全國各地很多在建的云計算中心先上設備的做法其實并不可取,一方面設備生命周期短、損耗大,另一方面考慮摩爾定律,技術更新也越來越快。 上海兆民云計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雷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數據中心的確是云計算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谷歌、微軟、亞馬遜等大型企業也正在全球快速布局自己的數據中心,但這些都是依托于大規模的云服務應用需求。反觀國內,目前各地爭相建設數據中心的做法并不太可取,其實更應該是有多少需求配置多少數據中心,等需求提升后再相應增加數據中心的數量,畢竟現在一個中型集裝箱式數據中心僅需幾個星期便可部署完成。”
盲目投資為產業發展帶來隱憂
在近期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曾發出預警稱,在國外,云計算主要是整合現有服務器資源,把閑置資源整合起來,建立一個虛擬的數據中心。但是在國內很多地方,動輒就是百萬臺新增服務器,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 網秦CEO林宇認為,目前國內各地云計算項目大部分還處在投資階段,而且是質量不太高的重復建設。“先買個幾百萬臺的服務器再說,但是用來做什么呢,并沒有想好。”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我國云計算發展方面存在的首要問題,就是缺乏國家層面的戰略性布局,由此造成各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重復建設情況。由于云計算尚處于發展初期,而各地政府上馬的云計算項目投資規模都非常大,同時又存在著一哄而上投資過熱的情況,如果不加以及時引導,有可能造成昂貴的計算和存儲資源的浪費。 “眾所周知,谷歌早期都是用一些廢舊的服務器,但是利用其強大的軟件管理平臺,讓這些服務器同樣穩定高效。”雷州表示,云計算數據中心自身也應該提倡“低碳環保”,目前國外大型企業都在利用自然的風能、水能降低數據中心能耗,這些都值得國內學習。 另外,雖然當前各地數據中心建設如火如荼,但云計算產業鏈發展冷熱不均現象也日益突出。研究機構易觀智庫近日發布報告指出,目前我國政府與業界都對云計算報以極大的熱情,但在云計算快速發展過程中也遭遇“成長的煩惱”,仍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涉足云計算產品研發與應用的多為傳統運營商與大中型企業,中小企業對云平臺的實用存有疑慮;缺乏相應的行業標準、信用體系;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以高成本為代價,建立效率并不高的云服務平臺,導致了資源的浪費,成本的提高。
“化云為雨”還有多遠
針對當前國內一些地方出現的云計算盲目投資現象,工信部部長苗圩近日明確指出,云計算的發展要同通信業的布局調整相結合,工信部和發改委已啟動研究大型數據中心的布局規劃,對企業建立數據中心加以引導。 “在把握云計算出發點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化云為雨’,要把云計算和具體的應用目標落實起來。”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在“第四屆云計算中國峰會”上表示。 在寧家駿看來,目前要進一步明確云計算的發展應用目標;要對云計算數據中心、產業園區進行合理布局。發展云計算不在于投資了多少服務器,也不在于投資了多少數據中心,而在于有沒有一個優化資源配置的理念、統一的架構來進一步加強安全保障的理念,這才是最重要的運用,要能夠真正地通過云計算來降低成本,實現綠色節能。 同時,也有專家認為,目前我們和國外一些云計算技術發展比較先進的國家相比,“重建設、輕應用”是一大明顯不足。所以,目前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云計算的應用、創新等方面,大力支持云計算企業發展。另外,云計算標準不統一已成為產業發展瓶頸,建設仍各自為政,難以發揮協同優勢,也不符合云計算最大限度共享資源、彈性使用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