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泥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進軍混凝土行業成為不少企業的選擇。近日,在由中國水泥網主辦的第四屆水泥企業發展混凝土產業高峰論壇上,專家表示,水泥企業延伸產業鏈,進軍混凝土產業既是中國水泥工業“十二五”規劃的發展重點,也是促進水泥企業升級轉型的必由之路。
原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全國政協民族與宗教委員會副主任蔣明麟表示,進入“十二五”后,我國建材工業發展將由“增量擴張”轉向“提質增效”,由高速增長轉向平穩發展。就水泥行業來說,“十一五”期間,水泥行業基本完成了產能布局,新型干法比例遠遠超出原定目標,但同時也帶來了產能過剩的問題。水泥行業亟待升級轉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進程,通過并購重組提升行業集中度。而水泥企業延伸產業鏈,進軍混凝土產業既是中國水泥工業“十二五”規劃的發展重點,也是促進水泥企業升級轉型的必由之路。
數據顯示,按照國家新的統計標準,2011年我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702家,完成工業總產值6128億元,同比增長45.5%;實現利潤總額367.4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59.7%,商品混凝土2011年產量達14億立方米左右,與2003年不足兩億立方米相比,混凝土行業的發展速度可見一斑。
中國水泥網CEO邵俊表示,目前包括金隅股份和冀東水泥、中聯水泥、江西水泥和塔牌集團等企業都已經進軍混凝土行業。經過調研,他總結了水泥企業發展混凝土的四種典型模式,即選點中心城市,全面布局、選點中心城市,區域布局、選點其他城市,并購布局、選點其他城市,新建布局等,其中各有優勢和劣勢。他表示,2012年,混凝土行業經濟運行環境相對復雜。歷年行業經濟與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和挑戰依然存在,有的還會加劇。但是總的來說,國家宏觀經濟大勢和政策對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總體利好,2011年中,先后有多個地區發布了商品混凝土相關“十二五”規劃,產業機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速。與行業密切相關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一定增長,尤其是各地保障房建設、大規模水利建設將會在政策導向下全面提速。
而與此同時,在發達地區,隨著商品混凝土需求量的降低,普遍將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那么合理降低產能,地區整合將是發達地區混凝土行業的下個工作重點。他表示,目前我國正處于商品混凝土發展的大好時期,以混凝土企業來說,現在正是上市的時機,全國各地多家商品混凝土企業目前正想抓緊時機,操辦上市事宜。
國家工信部產業政策司處長袁克蘭在論壇上表示,在我國水泥產能經過連續多年快速擴張,已出現全面過剩的今天,延伸水泥產業鏈,特別是向混凝土產業延伸已成為廣大水泥企業戰略轉型,尋求發展之路的重要方式。她認為,要實現這種方式的發展,最好的途徑就是實施企業兼并重組。
據悉,在2010年底,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由工信部牽頭,國務院12個部門參加的企業兼并重組工作部際協調小組,逐步建立了部際協調機制,鼓勵企業通過合并、股權收購、資產收購、資產置換、債務重組等多種方式,實施強強聯合、兼并改造困難企業和中小企業,實現產能合理布局。袁克蘭表示,水泥行業是國家重點支持的兼并重組行業之一。除了重點支持優勢骨干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的橫向兼并重組外,還鼓勵水泥企業在做強做大主業的基礎上,利用自身優勢延長產業鏈,兼并重組上下游關聯企業,發展專業設備制造,優化物流配送,整合發展預拌砂漿、骨料、商品混凝土及建筑預制構件產業。支持重組企業整合內部資源,走以內涵為主的發展之路。
相對國外市場,我國預拌混凝土市場規模還存在發展空間。調查顯示,相對于美國平均在1立方米/人的人均預拌混凝土產量,我國只有0.3立方米/人左右;美國預拌混凝土消耗水泥占比在75%以上,ERMCO也持續保持在48%左右,而我國經過了幾年高速發展以后,預拌混凝土消耗水泥占比也僅僅在15%左右。
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商品混凝土的產量同比增長30%左右。“十二五”期間,水泥企業憑借資源及產業鏈等諸多優勢發展混凝土產業已成為重大發展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