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09 作者:譚浩俊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清明小長假期間,不少景區門票爭先恐后地邁入了“百元時代”。景區漲價除了有運營維護成本的現實需要,更反映出地方財政對門票收入的依賴等問題。 近年來,幾乎所有地方都把發展“旅游經濟”作為一大目標,列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有旅游資源的地方,不惜一切代價地開發和推介;沒有旅游資源的地方,則想方設法“創造”旅游資源。 既然如此重視和渴望發展“旅游經濟”,自然就應當把吸引游客放在第一位,讓游客愿意來、愿意留、愿意消費;而不是宰一個是一個,把游客的興趣一次耗盡。 而問題就出在這里,出在“旅游經濟”也只不過是滿足眼前政績需要的幌子。轟轟烈烈地把旅游資源開發出來,把廣告打出去,把游客吸引過來,然后再用高門票、高收費,甚至各種亂七八糟的行為把游客的錢騙過來、搶過來后,就將其永遠推出景區大門。而景區門票邁入“百元時代”,則是“旅游經濟”全面金錢化的綜合反映。 景區游覽人數多、運營維護成本高,是事實。但是,這決不是門票漲價的根本原因。因為,門票并不是旅游的唯一收入,甚至可以說不是主要收入。現代旅游,更看重門票之外的收入,如吃飯、住宿、購物、娛樂等,如果這些項目開發得好,收入遠大于門票收入。杭州西湖免費向游客開放后,非門票收入就出現大幅增加的現象。 壞就壞在,門票收入大多是地方政府的“直接收入”,是看得最清楚、最扎眼的收入。而其它收入,主要通過稅收的形式體現,對地方政府的吸引力要小得多。 如果增加的門票收入只是用來提升景區的品位和檔次,提高景區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到也說得過去。畢竟,景區的管理、服務水平提高了,品位和檔次提升了,也能改善游客心情、提高旅游質量。但問題是,門票收入大多被地方政府用在其它方面了,其中不乏用在了“三公”經費方面。如此,景區仍然是老樣子,甚至隨著游客的增多,環境越來越差,門票卻越來越高,越來越讓旅游“玩不起”了。 地方政府和景區過度依賴“門票經濟”,既是本末倒置,更是飲鴆止渴。 旅游理應成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都說經濟結構調整是一篇大文章,這篇文章,可能不只是發展什么產業的問題,更需要解決如何發展、朝什么方向發展、用什么樣的方式發展的問題。如果把“旅游經濟”僅僅理解為“門票經濟”,大幅提高景區的門票收入,縱然暫時的旅游收入出現較大增長,也決不是經濟結構的轉型,而是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僵化。經濟結構調整,必須與管理者的思維轉型緊密結合起來,與管理者的發展思路結合起來。不然,經濟結構轉型就是一句空話。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