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近代科技的重要起源地,擁有深厚的科技創新傳統。近年來,英國政府重視發展金融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出現起伏。不過,英國在科研創新領域也有不少亮點,尤其是英國高校創立“高校研究人員+校辦專職服務企業+科技園區”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其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對科研投入呈V型波動
近年來,英國在科研上的投入有所起伏,呈V型波動。英國皇家學會認為,英國在科技發展方面的政策出現了失誤,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對科技創新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表明,近年來英國公共研發資金的總量在六七十億英鎊左右起伏,科研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呈V型波動。數據顯示,英國科研投入在國民經濟中的相對重要性從1999年開始不斷下降,2004年達到最低值1.68%。隨后,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又逐漸上升,2009年這一比例達到1.85%。
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部”還將英國與其他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科研投入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英國落后于美、日、德、法等國,這幾國科研投入占GDP的比例都長期保持在2%以上,日本更是長期保持在3%以上。
近些年英國對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的下降,與政府的政策有關。上世紀80年代,英國政府著重支持金融業,從90年代后期開始重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相對忽視了對科技創新的支持。
皇家學會認為,英國在科技發展政策方面出現了失誤,八九十年代政府支持力度的下降導致許多負面影響,如一些科研機構無法獲得資金更新設備,科研人員積極性受挫等。不過具體影響難以計算,因為科研投入變化所帶來的效果需長時間才能顯現,其時間跨度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短期內難以從經濟變化上得到反映。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英國經濟重要支柱金融業景氣不再,英國政府謀求通過支持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驅動力,科技投入也在近幾年緩慢回升。特別是2010年英國新政府上臺后,在許多公共部門開支被大幅削減的情況下,科技領域的預算仍然得以保持每年46億英鎊的水平,直至2015年。再加上其他方面的資金,英國在科研方面的公共投入規模可能還有所增長。
高校創新模式的亮色
近年來,英國高校致力于不斷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這是英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一大亮點。高校為支持科技創新而創立的特有模式值得借鑒。
據皇家學會統計,2000年到2008年期間,英國高校獲得的專利數量上升了136%,在2007/2008年度,由高校衍生出的公司的總收入已超過11億英鎊。這種進步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英國高校形成的特有模式:“高校研究人員+校辦專職服務企業+科技園區”。
首先,高校研究人員主動尋求科研成果轉化。劍橋大學校長萊謝克·博里塞維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所大學不能總是期待別人來幫自己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必須要有內在的驅動力。我們向學生和研究人員灌輸這樣一種精神,如果做出一項發明,就有責任讓整個社會從中受益”。
他說,高校就是要有這樣一種氛圍,科研人員要主動尋求機會,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商業應用轉化。
其次,校辦專職服務企業幫助科研人員與商界對接,提供初始啟動資金及專利申請等服務。目前,英國許多高校都成立了這種專職服務公司,如劍橋大學的“劍橋企業”、牛津大學的“艾賽斯創新”公司以及已經在倫敦證券交易所AIM上市的帝國理工學院的“帝國創新”公司等,全方位的服務有助于研究人員集中精力搞科研。
“艾賽斯創新”公司總裁湯姆·霍卡迪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校辦專職服務公司的模式有如下優點:商界的潛在合作者認為,與專職服務企業這樣的公司打交道更容易,因為他們可能與“象牙塔里的學究”存在心理距離;這類公司的管理常常獨立于大學行政機構,有利于校辦公司員工適應迅速變化的商業環境;高校全額控股可保證這類公司不偏離其運營的宗旨。
第三,高校周邊科技產業園區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孵化場所。以劍橋科技園為例,該科技園建立于上世紀70年代,是英國最早的科技園區。過去幾十年來,劍橋大學科研人員在劍橋地區建立了一千多家科技企業,不僅創造了社會財富,還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高科技企業在劍橋大量衍生,被人們稱為“劍橋現象”,常被與美國的硅谷現象相提并論。
目前,不僅在劍橋,英國許多大學周邊都形成了這樣的科技園區,如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薩里大學和約克大學等高校周圍,都已發展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高科技產業聚集區,營造出有助人才流動的創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