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成真
教育部公告發布的時候,李榮清(化名)正在公司實習。直到中午吃飯的時候,同學打電話過來告知,她才知曉官方已然下了定論。
這段宣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業內美譽為“五道口”)結束其歷史使命的公告,并未讓她太過吃驚。她也沒有心思上網去核實這個信息。
“因為在師生眼里,學校并入清華,早已經是事實。”她對新金融記者說道。
事實上,從2010年考入
“五道口”成為金融經濟學方向的研究生伊始,她的耳邊便不時傳來學校要并入清華的傳聞,兩年之后,傳聞成真。
“老師們在課上多次跟我們通過氣,強調我們要理解央行的決定,合并是為了結合清華的資源與‘五道口’在業界的地位,促進雙方更好地發展。”她說道。
據她所說,去年清華百年校慶的時候,很多老師、同學都認為學校會作為“大禮”并入清華,但最終因為合并的細節并未談妥,而未有定論。
同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與清華大學簽訂了框架性合作協議,并提交教育部,等待正式審批。有關負責人在一次會議上,向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師生小范圍宣布了并入清華大學的消息。
據2012月3月23日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日前批復清華大學《關于接收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成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請示》,同意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并入清華大學,并建議中國人民銀行撤銷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建制。批復要求清華大學按照與中國人民銀行達成的有關協議抓緊落實劃轉工作。
據了解,3月26日,只有一棟7層的教學樓的“五道口”將舉行掛牌儀式,身份從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轉變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并由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擔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此前擔任央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主席。
“對于這樣的結果,我們并沒有太多議論,因為大家心里早就明白這是個既定事實,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一年之后,等她畢業所領取的學位證和畢業證就會有“清華大學”四個字了。褪去了令人驕傲的“道口人”身份,她心中多少有些失落。
據了解,開辦約30年的“五道口”在培養人才上成績輝煌,培養了一大批金融人才,吳曉靈、胡曉煉、劉自強、夏斌、金琦、王巍、萬建華、彭純、張化橋(微博)、唐旭、郭田勇(微博)等等,“五道口”的畢業生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法人股份制銀行、第一家上市銀行、第一家證券公司、第一只基金……
合并之后
據本報此前報道,“五道口”并入清華或許是無奈之舉。以務實的辦學作風圓滿完成了時代使命,但隨著經濟環境和教育體制的變化,“五道口”的優勢卻難以為繼,并出現了一些發展瓶頸。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焦瑾璞(微博),曾對媒體道出“五道口”的困境。他總結了三點,一是其他高校金融專業正在蓬勃發展,大有追趕、趕超之勢;二是配套不夠、底蘊不足,沒有配套的相關學科;三是人數少、培養成本高且達不到規模效應。
與清華聯姻,也正是雙方互相借力的直接方式。“五道口”并入清華能讓清華的金融學科實力大大增強,進一步向綜合性大學轉型。
媒體評論員何京玉認為,金融科學走到今天,對理工科學尤其是數學的依賴,是非常大的。過去很多銀行家或者金融行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都是非常熟悉金融業務的,這也是“五道口”一開始比較具有優勢的地方,它要求只有人民銀行系統或者從事銀行行業的人,才能夠報考“五道口”學校。但是走到今天,發現國際上比較高級的金融學人才應該具有很強的理工學背景,所以這次并入清華大學對“五道口”實際上是一種有效的補充。
既然已成定局,李榮清就安慰著自己向前看。“成立之后的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應該能為我們帶來的也有很多,比如師資,比如校友圈,但不知道就業前景如何。”她對新金融記者說道。
據了解,原來“五道口”很多老師都是外聘的,有清華、北大、人大的,還有從國外聘請的一些外教。但今后更多的是利用清華大學的資源,教師隊伍主要由清華大學的老師組成,目前已經有部分清華經管學院的老師開始參與到“五道口”的教學工作。
“聽學校領導說,合并之后,清華的老師主要負責基礎課程的教學,專業課程中涉及的業務操作等還是會請一些金融界的在職人員來講授,教學會更大注重金融實踐。”她說道。
不僅如此,她也將從清華大學廣闊的校友資源中獲利。“‘五道口’每年招生不多,我們那一屆70來人,截至去年,總計畢業1600多名學生。圈子確實比較小”。
“以前我跟一些朋友說我在央行研究生部讀書,他們都很納悶,從沒有聽說過這個學校,以后再介紹的話,我就可以說我是清華的了,畢竟清華在學子心中的地位還是無法取代的。”她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