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這個保障房小區建成交工的時候,我的名字會上墻,要是后期住戶的房屋出現質量問題,他們會指著名字罵我一輩子的。”在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津家園”保障房建設工地,該項目的總監理周文玉指著旁邊已經封頂的十八層樓房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周文玉所說的“名字上墻”,是住宅工程實行質量終身負責制的一種體現方式,住宅建成后,建設單位會在每棟建筑物明顯部位永久標注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名稱及主要責任人的姓名,接受社會監督。 今年49歲的周文玉從事監理行業已經十余年,類似規模的大型商業地產項目他也監理過七八個,但擔任保障房小區的建設總監理他還是第一次。 “現在保障房各方關注度都比較高,再加上建設工期緊、任務重,這讓我們倍感壓力。”周文玉說,這個保障房小區在建設過程中因為征地和其他一些原因被迫停工1年多,為了能按時在今年底之前完工,整個建設工期只剩下不到2年時間,他們不得不加快施工進度。 在工人們晝夜加班趕工的同時,周文玉帶領著其他5名監理人員也是對工程質量進行晝夜監視。“一般來說,在土建階段,白天我們會檢查鋼筋、軸線和模板等是否符合質量標準,晚上一般進行混凝土澆筑,我們就輪流進行檢驗。” 在近期的巡查過程中,周文玉就發現一間廉租房的飄窗窗臺水泥面不太平整,窗戶和墻面之間的縫隙也還沒有粘合好,對此他們向施工方提出要求,要求他們處理后進行復查。 周文玉說,當天看到的這個問題是建筑業內一般允許的偏差項目,不會影響結構安全。“雖然允許偏差,但是我們還是要施工方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因為工程到后期裝修以后就要越來越細致,要不會影響建成之后的美觀度。” 按照相關的程序,每次在監理檢查過程中發現問題后,他們會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向施工方提出口頭通知和書面通知。這些書面的監理指令發出之后,施工單位會進行相關的整改。要是遇到“比較嚴重的質量缺陷”,他們會召集施工單位通過會議協調解決,最嚴重的甚至可以向其提出停工的要求。 “盡管廉租房建設工期緊,但我們要的工程進度是在保證安全、質量的前提下。不能因為進度要求緊,我們忽視了它的質量問題或者掩蓋其質量缺陷。”周文玉說,從施工至今1年半的時間里,他們共向施工方發去了7份要求整改的書面通知。 “住宅建筑的特點決定了,一旦木已成舟、房屋建成之時發現大的質量問題,是很難消除和挽回的,”周文玉說,這就要求參與保障房建設的各方注重“過程控制”,在房屋建設的各個環節都遵循規范,才能使最后的房屋質量得到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