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0日,美國商務部作出裁決,認定中國輸美鋼制車輪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同日,美商務部還做出兩項終裁,認定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輸美化學增白劑存在傾銷行為,認定中國輸美鍍鋅鋼絲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
北京時間21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針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的反補貼調查結果,初步裁定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存在出口補帖,并且將會對這些產品征收5%以下的反補貼稅。盡管很多裁決是基于早已開始的“雙反”調查,但是美國有意無意地多次推遲作出對中國相關產品的裁決,造成不到24小時之內,美國政府連續針對中國產品做出了4項肯定性裁決。
加上此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還通過日落復審裁定,認定從中國市場進口的金屬硅將在可預見的時間內給美國相關產業造成持續的損害,由此美國將繼續對此類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和初裁中國輸美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存在補貼行為。從13日到20日,僅僅一周時間,美國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貿易救濟行動多達6起。
中美貿易摩擦與日劇增
在20日早上發布的裁定書中,美方認定中國鋼制車輪在美銷售傾銷幅度從40%-90%等,同時認為中國產品接受了20%-30%不等的政府補貼。
按照美方程序,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于下月底做出最終裁決:如果認定中國產品給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將征收中國鋼制車輪“雙反”關稅。去年,中國出口美國鋼制車輪超過8400萬美元,一旦征收懲罰性關稅,對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影響巨大。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對此表示,伴隨著經濟地位攀升,我國貿易摩擦與日劇增。目前,中國的出口占世界總貿易額的比重不到10%,但是反傾銷案件占世界的1/3,反補貼案件占世界的一半。
陳德銘強調,不僅是今年,美國從2006年開始,連續7年對中國進行了30多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其中24起案件征收了中國企業的雙重高額關稅。“愿意就補貼問題和有關國家對話。”陳德銘說。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時間21日也是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初裁結果”的最后期限,當然,最終結果毫無懸念地“認定了裁決,對中國不利”。
不僅如此,除上述兩個案件外,美國商務部還對三類中國輸美產品作出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的裁決,業內人士認為,美國商務部此舉基本為后續針對這些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雙反”)掃清了道路。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來美國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救濟行動頻率之高實屬罕見。中國商務部多次表示,希望美國政府恪守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承諾,共同維護自由、開放、公正的國際貿易環境,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妥善處理貿易摩擦。
美貿易保護出現新特征
美國的一系列動作,凸顯其國內對華貿易保護主義情緒明顯升溫,而且呈現出一些新特征和趨勢。
一是“防守”與“進攻”并舉。在“防守”方面,設立跨部門貿易執法中心將強化對國內貿易法律的執行,接連對中國產品發起“雙反”調查,阻止有競爭力的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
在“進攻”方面,美國貿易代表羅恩·柯克近期多次表示,美國政府今后將幫助美國企業和產品打開他國市場,特別是美國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機械產品和服務產品市場,為美國企業創造競爭和擴張機會。
二是頻頻動用隱蔽性更強的“337調查”,以保護專利為名打壓中國產品。僅2月下旬以來,就有15家中國公司涉案,產品包括激光打印墨盒、照相手機、平板電腦、可調節能熒光燈等。據統計,2011年美國對中國企業發起的“337調查”多達16起。
三是聯合其他發達國家利用世貿組織等多邊平臺對中國稀土等原材料出口管制施壓,試圖打著“尊重國際規則和程序”的旗號行貿易救濟之實。
政府換屆是潛在動因
美國對華貿易救濟行動增多背后,除顯而易見的經濟因素外,更有大選年的政治利益考量。除總統大選外,美國國會眾議員和1/3的參議員今年也面臨換屆,因此從白宮到國會均在竭力打造公眾利益捍衛者的形象。而在美國部分政界人士眼中,以創造就業為由祭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是爭取選民的最有效手段。
可以預見,中美貿易摩擦在大選年將更加頻繁。柯克日前在國會聽證會上更直言不諱地說,今年奧巴馬政府將對中國等貿易伙伴發起更多貿易救濟調查,并將通過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商貿聯委會等平臺敦促中國開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