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社會融資總量出現恢復性增長,但新增貸款延續1月低位運行的態勢依然顯示實體經濟需求疲弱的事實。 根據央行的初步統計,2012年2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0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912億元。然而,盡管2月份社會融資總量出現小幅回升,但由于1月份社會融資總量驟降四成以上,因此,1-2月份社會融資總額相比同期減少4089億元,信貸的疲軟態勢凸顯。 分指標看,1月份,廣義貨幣M2增長12.4%,創2001年以來新低。2月,M2同比增長13.0%。即前兩個月的廣義貨幣M2增長均沒有達到央行設定的全年M2增長14%的指標水平。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7107億元,同比多增1730億元。1月份人民幣新增貸款7381億元,同比少增2882億元。事實表明,進入2012年以來,已連續兩個月新增貸款都不到1萬億元,均低于此前市場預期。 國內貸款增速下降明顯,主要是由于新增貸款增長大幅減少。而新增貸款的減少,部分原因是銀行貸款存貸比限制,而更重要的,中長期貸款增長乏力才是貸款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和短期貸款增速呈現出明顯的背離關系,中長期貸款增速持續下降,2012年1月企業當月新增中長期貸款僅2350億元。盡管2月份,新增貸款未出現明顯下降,出現了1784億元的增長(僅占到當月新增貸款7107億元的25%),但這主要是銀行通過票據融資擴大規模所致,如果扣除巨額票據融資部分,那么實質性新增貸款其實還是出現了比較大的回落的。 中長期貸款乏力折射企業中長期投資意愿不足,而這也反映了中國實體經濟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現實困境。當前經濟處于周期底部,實體經濟擴張需求不足,盡管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減緩了輸入型通脹壓力,但對于企業而言,消化這種壓力則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一般來講,訂單一定下,利潤上限即會鎖定,生產期間原材料成本的上升需要自行消化。成本上升快,成本轉嫁慢,實體利潤被侵蝕,陷入了所謂“三明治陷阱”,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有錢,企業也不愿意進行新一輪的設備和資產投資。 預計在“三駕馬車”減緩的形勢下,不排除二季度新增信貸還會呈現“信貸疲弱”現象。從未來的流動性格局看,很可能出現金融體系流動性和實體經濟流動性的進一步分化。對于實體經濟流動性而言,更嚴重的問題在于社會融資增速的收縮將持續較長時間,外匯占款的平臺式下降也使M2增速繼續下降。未來可能出現銀行間流動性進入寬松狀態,而實體經濟流動性仍適度偏緊的分化局面。 因此,今年真正矛盾在于如何提升并滿足需求端——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然而,刺激需求不能僅僅依靠貨幣政策的微調,在外需嚴重低迷、成本上升壓力難以有效化解、實體經濟持續疲軟的宏觀環境下,國家更需要大規模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與此同時,通過財政傾斜支持企業進行技術研發投資,為迎接新一輪經濟周期做好技術和競爭力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