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連大家】
“經紀人快來了,快把果子弄好準備裝車!”一收到短信,李俊德便催促家人將自家的蘋果清點裝袋。李俊德是陜西洛川縣京兆鄉果農,近年來,伴隨著陜西果業的發展壯大,他家的收入逐年上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與李俊德一樣,許多西部地區的老百姓都成為西部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的受益者。
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新跨越,隨著區域經濟板塊的聯動,從“單極突進”到“多輪驅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充分發揮各地特色和優勢,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代表委員們表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走好全國一盤棋,不僅是局部問題,更是全局問題;不僅是緊迫的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
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實現發展的互利雙贏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時期。
青海省副省長高云龍委員說,由于地理環境、人口素質等多種因素制約,西部地區豐富的資源優勢并未真正轉化為發展優勢。多數西部省區與東部的絕對差距有進一步擴大趨勢,西部各省區之間的發展也極不平衡。
河南省副省長張大衛代表說,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點狀拉動一定會走向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到更大范圍的區域合作。因此,必須加強和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消除市場壁壘,通過科學引導,促進要素流動、產業有序轉移,推動區域經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近年來,西部發展速度在不斷加快,“東快西慢”漸漸變成了“西快東慢”,但中西部的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高投入、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拉動。河北省發改委主任劉學庫代表認為,產業轉移必須注重把循環經濟理念貫穿到規劃、產業布局、項目建設等各個環節,努力構建產業內部、產業之間、產業與社會之間的循環經濟體系。
張大衛指出,在制定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時,要更加注重對中西部地區的指導,更加重視“三化”同步,更加重視生產布局、城市布局和人口布局結構的優化與協調。
“東部地區‘騰籠換鳥’,西部地區‘借梯登高’,區域間才能真正互利雙贏。”貴州省副省長慕德貴代表說,要利用好區域協調發展的對接平臺,積極吸引資金、項目的同時,更加重視項目質量,抓住世界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推進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
推進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慕德貴說,由于發展不平衡,我國東、中、西部間財力差異較大,應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縮小區域間公共服務差距,使不同區域的居民能享受同等的醫療衛生條件、社會保障待遇和基礎教育條件等。
高云龍說,目前我國區域政策制定的基本空間單元過大,在制定政策時,不少都是在重復或強調全國的普惠政策,真正有差別的政策種類少、力度小。比如財政轉移支付這樣的關鍵性政策,往往都是定性描述,實際可操作的細則并不多,對于區域協調發展的作用有限。“不同區域間應實行差別化扶持政策,這樣才能有效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促進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方面是“民工荒”、“招工難”,另一方面卻是“就業難”,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勞動者素質、技能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張大衛認為,對于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大量勞動力就地轉移的中西部地區,發展職業教育也是當務之急。中西部地區財政實力弱、教育水平低,國家必須盡快加大中西部地區教育資源投入,促進教育服務均等化。
高云龍說,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還應積極發揮金融在推進區域經濟結構戰略調整中的功能。要進一步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圍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管理,不斷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加快建立促進承接產業轉移的社會保障制度。
遵循發展規律,優化生產力布局
“人家憑什么要與你對接?最重要的是如何培育優勢。”劉學庫認為,資本是最實際的,哪里具有成本優勢,哪里產業基礎好,就往哪里走。
發展區域經濟,首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中西部的交通設施建設。張大衛認為,國家要繼續加強鐵路建設,積極推進鐵路建管體制改革,對具有公益性、戰略性的國家干線鐵路建設,中央要加大投資力度。此外,隨著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國家還應加大對這些地區的航空建設投入。
高云龍說,實施區域規劃重在“找市場”而非“找市長”。區域市場要素統一配置,初期需要政府的統一規劃,最終還是要探索建立“市場主導型”的要素配置機制。
實施區域規劃的過程中,既要“硬接軌”,也要“軟接軌”。劉學庫認為,在目前各地基礎設施條件、稅收優惠政策差別逐漸縮小的情況下,一個地方發展環境的優劣會成為項目選擇的重要考量。只是“硬接軌”,“軟接軌”接不上的話,即便項目引進來,也難以留得住、發展得好。
張大衛說,推進區域發展,也要遵循發展規律,促進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協調發展來優化全國的生產力布局,形成合理的人口布局,合理引導人口流向,讓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