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3月5日,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句話,讓許多代表忍不住欣喜地做了醒目的標記。 4%,已成中國教育界最熟悉的數字,也成了一個心結。歷時近20年,教育“追4”路程坎坷而漫長。如果,1993年有家長抱著新生嬰兒,讀到新鮮出爐的《中國教育和改革發展綱要》,把國家首次承諾在到90年代中期或“本世紀末”實現4%的教育投入當成一枚即將到嘴的蘋果而無比欣喜的話,那么,這名嬰兒已然成年,高中也畢了業的2012年,他終于摘到了這枚甜美的“蘋果”。 作為國際通用標準,這枚“蘋果”標志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教育投入一直低于3%。80年代末,國家教委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這個比例在90年代中期或到2000年應達到發展中國家4%的水平”。然而,直到2011年為止,這個數字從未突破3.5%。 對于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來說,一項上升到國家層面、關乎每一個家庭的財政安排,何以要蹣跚19年之久? 首先,中國經濟起飛,各處都陷在“投入饑渴”中,而在一些地方政府手里,教育投入常常就是最軟的那個柿子,在高企的“GDP情結”左右下,教育不得不成了“剩余財政”,且政府賬本多半打著悶包,教育投入多了還是少了,無人監督,更無人問責。其次,國家的財稅體制、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關系沒有理順,最高決策層下了決心,但財稅體制、機制的改革遲遲難以到位,使教育投入的占比徘徊不前。這些年國家一直在做清淤活血的工作,以“四兩撥千斤”調動地方教育投入的積極性,這自然需要一個過程。第三,中國經濟恰恰在這20年中一飛沖天,GDP的“蛋糕”越做越大,看似小小的“4%”,其體量也隨之大幅膨脹,加大了踐諾的難度。 “追4”的艱難,讓我們深刻洞悉了振興中國教育的阻力之巨、難度之大。而“追4”越來越成為輿論關注焦點,也體現了國人對教育的關注之切、期望之殷。 而今,4%終于怦然落地,本屆政府排除萬難,踐行承諾,用溫家寶總理的話說,終于“還上這一個欠賬”!白4”夢圓,從過程之坎坷、歷時之漫長、意義之深遠來看,堪稱一次中國教育的“嫦娥奔月”。這份沉重的踐諾,不但樹立了政府信譽,也讓中國教育這只大碗漸次豐盈,國家在解決基礎教育的均等化、農村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高等教育的質量提升等國民反映強烈的問題時,也有了底氣和從容。畢竟,在GDP基數龐大的今天,4%不是一個小數目。 需要提醒的是,要讓教育投入這枚“蘋果”不光在國家層面,也在各地穩穩落地,還有無形阻力,必要時得啟動問責機制,才能確保實現。中國教育最需要的還不僅僅是錢,更是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勇氣。 還要看到,在我們即將吃到“4%”這枚“蘋果”時,別人已經摘了更大更甜的“蘋果”:美國1999年的教育投入已達7%,近鄰印度2003年的教育投入也達到5%。我們欣慰之余,還得加快培育下一枚“蘋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