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百度詞條解釋,“對賭”一詞聽來刺激,其實和賭博無甚關系,“對賭協議”是投資方與融資方在達成協議時,雙方對于未來不確定情況的一種約定。如果約定的條件出現,投資方可以行使一種權利;如果約定的條件不出現,融資方則行使一種權利。所以,“對賭協議”實際上就是期權的一種形式。 在理財產品市場上,以前這種對賭型的理財產品多見于外資銀行,但是最近也多見于國內銀行。而且,“對賭”產品的設計也五花八門,往往都是選取市場上一些熱門的產品作為所謂的掛鉤標的物,但是其收益卻與此類產品本身的正常市場價格漲跌趨勢沒有太大的正比關系,這與投資者當時的情境和投資心態有時正好相反。此前就曾發生過投資者看漲黃金,而購買黃金類的理財產品卻是零收益或虧錢的狀況,等投資者明白過來時,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記者此次采訪時發現,當記者詢問這家銀行的理財顧問時,她本身都難以直接回答上來這款產品是“看漲澳元還是看跌澳元”的詢問,而在其詢問過相關人員后給出的答案也依然是“照本宣科”,讓普通投資者難以理解。其實,這本身應該是一款要獲得最高收益需看跌澳元的理財產品,但是要理解到這一層面需要繞很多道彎了。 其實,這還不是最復雜的“對賭型”理財產品,還有更復雜的設計讓投資者根本就是頭大。曾經有一位銀行界的高層在一次會議上直言,一些理財產品他都看不懂。此語一出,仿佛是說出皇帝沒穿衣服的那個男孩。 2011年曾是我國銀行理財產品數量巨幅增長的一年,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理財產品分流資金的局面不會改變。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普通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根本就不看什么說明書,也不知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究竟為何意,就輕率地購買,而問題也會隨之出現。市場呼吁,理財產品需要明白一些,讓人看得懂,以避免投資者進入投資上“南轅北轍”的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