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入世已經10年了,直到目前外匯貸款只有短期貸款一個品種,周期是三至六個月,這與‘走出去’企業的生產經營規律不匹配。”溫州哈杉集團董事長王建平說。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走訪北京、蘇州、溫州、晉江一些外經貿企業獲悉,目前金融機構涉及企業的外匯服務品種稀少,企業跨國經營中多個關鍵環節,比如海外辦廠、兼并外企、跨境兌換、國內結算等,能夠得到的外匯服務稀缺,且與實際需求相脫節,抑制了企業“走出去”的積極性。 哈杉集團2002年收購意大利北方鞋廠、2004年在尼日利亞建廠,目前在尼日利亞年產450萬雙鞋。王建平說,跨國生產的特點是周期比較長,多次申請銀行延長貸款無果,只好給外國企業打工,來養海外的自主品牌。他說,“如果貸款期延長一倍,企業將有很大自主空間。” 溫州“巨一”公司去年出口1億美元,在浙江出口鞋企中居前。該公司總經理潘建中說,外貿企業多年來只有一種外匯貸款,就是“應收賬款抵押貸款”,貸款額度為應收賬款面值的50%至90%,量小且手續繁雜。 而且,“隔夜結算”也容易使企業遭受損失。晉江華閩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康久說,國內銀行只能隔夜結算。比如企業某天出口50萬美元,第二天人民幣升值了一分,匯率損失就不小。如果擴大到整個晉江的企業,整體損失就更大。 另外,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還會遭遇跨國兌換無門的困境,使海外收購變得繁瑣。 “企業海外辦廠能規避貿易壁壘,避免國內價格血拼,原本是好事。但是與‘走出去’相配套的外匯服務還是跟不上,最突出的是人民幣無法兌換。”哈杉集團董事長王建平說,多數“走出去”的企業是到欠發達地區辦廠、到歐美并購外企。可是目前只有香港和新加坡能自由兌換,整個非洲都無法兌換。 “在國外換人民幣難,在國內申請外匯也難。”京城機電公司董事長任亞光說,由于我國資本項下外匯的管制,企業并購時購匯或履約保函需要通過國資委、發改委、商委、外管局等多個部門審批,審批購匯時間難以滿足并購項目外方的要求,外方往往提出較高的其他要求,直接或間接提高了企業并購的成本。 《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中聽到不少業內人士反映,金融危機以來,國外礦山、資源、企業等并購機會大量涌現,發達國家品牌企業、技術企業尋求與中國企業合作,這為我國實現“走出去”、轉型升級等戰略提供了好機會。他們期盼外匯政策進一步松綁,為企業發展提供新動力。 首先是簡化對外投資流程。京城機電董事長任亞光建議,研究企業海外并購外匯使用的綠色通道,縮短外匯審批時間。 其次是加快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央行計劃資金司原副司長周忠明建議,對于企業“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要加快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人民幣掉期業務和遠期交易業務,以相應的衍生品對沖利率波動風險。 第三是改進中小企業外匯服務水平。一些外經貿企業表示,當前外匯貸款利率較低,希望能增加外匯貸款額度。同時減少中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借用外債政策方面的差別,允許有借款能力和資金需求的各類中資企業對外借款以滿足其境外資金需求,支持中小企業購匯對外投資。 第四是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可兌換服務。工行副行長羅熹認為,對于企業“走出去”可先行實現可兌換,進而推進直接投資的可兌換,形成統一的企業“走出去”匯兌管理。 第五是探索利用外儲支持直接投資的方式。建議探索采用市場化的操作方式,使得企業可以利用國家外匯儲備資金開展海外投資項目,企業承擔項目風險,同時也能實現外儲保值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