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銀行10年磨一劍的上市之路,終于漸行漸近——2月1日證監會公布的IPO申報名單中,上海銀行赫然在列。資料顯示,上海銀行擬在上交所上市,發行A股數量不超過12億股,募集資金總額約180億元,每股定價約為15元。
業內人士稱,單從資產狀況角度考量,本次預披露的14家城商行,資質都不錯。但中國網財經中心記者通過數據梳理調查發現,自2008年以來上海銀行的發展已疲態盡顯,不但盈利能力低于業內平均水平、資產收益率不斷滑落,異地擴張相較寧波銀行等后起之秀,也缺乏后勁,更有房地產貸款存在大量隱患。昔日的城商行“大哥”是否“廉頗老矣”?
硬傷一:盈利能力遠低于業內平均水平 資產收益率不斷滑落
上海銀行作為全國第二大城市商業銀行,其資產規模僅次于已上市的北京銀行,甚至足以比肩小型股份制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上海銀行的總資產規模為6088億元,低于北京銀行的8158億元;而寧波銀行和南京銀行的資產分別為2637億元和2624億元,兩者總量相加尚不及上海銀行。
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銀行的資產收益率近幾年卻不斷下滑,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上海銀行資產收益率僅為0.48%,未達到標準值0.6%。而城商行“三劍客”同期的資產收益率均超過了1.2%;同樣上市呼聲高漲的江蘇銀行資產收益率達1.1%,杭州銀行也超過1%。對比上海銀行自身的歷史數據可得,2007年以來該行的資產收益率連年下滑,從2007年的1.03%一路滑落至2010年的0.52%。
同時,上海銀行的利潤增長率也遠遠落后于銀行業平均水平。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上海銀行利潤增長率僅為10.84%。2011年12家上市銀行上半年盈利增速為34.2%,占上市公司盈利總量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在城商行的隊伍還是整個銀行體系中,上海銀行資產規模的利潤增長率都遠遠落后。
除此之外,上海銀行的資金緊張亦可從財務數據中窺見一斑。截至2011年上半年,上海銀行資本充足率為 10.94%,核心資本充足率僅為8.44%。
硬傷二:異地擴張缺后勁
對于銀行體系比較活躍的城商行來說,跨區經營、異地擴張是走向全國這一戰略部署的必經之路,也是具有挑戰性的一步。
城商行跨區經營起步于2006年4月上海銀行寧波分行掛牌。隨后,各地城商行開始效仿,將異地擴張作為經營轉型、盈利拓展的必經之路,跨區規模化的發展階段則出現在2008-2010年三年間。
上海銀行自從在寧波設立分行后,截止2010年底已先后在南京、杭州、天津、成都、深圳、北京、蘇州等地設立了9家分行。然而如果縱向剖析,上海銀行新設異地分行的數量近年來逐年下降,2008年以來新設異地分行的數量分別為2家、2家和1家。(見附表2)
與此同時橫向比較,從異地分行的數量來看,后來居上的其他城商行反而異軍突起。公開資料顯示,北京銀行自2006年起實現跨區經營,目前設立了9家異地分行;自2007年起實現跨區經營的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分別設立7家、8家異地分行。非上市城商行中,上述提及的大連銀行自2007年起實現跨區經營,目前設立了包括上海分行在內的6家異地分行。
由此看來,在面臨全國性布局的當下,上海銀行正在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同業競爭。
硬傷三:逆市追加投放房地產貸款存風險
房地產行業貸款比例過高成為上海銀行的另一大隱患。截止2011年上半年,上海銀行在房地產行業投放的貸款位居該行貸款投放行業之首,比例達16.44%,貸款存在一定風險。
近幾年為了對房地產行業降溫,政府已采取了上調首付比例和抵押貸款利率、限購等行政措施以及對開發商拿地制定更嚴格的規定。銀監會也對房地產貸款進行了多輪壓力測試,以評估房價大跌下對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去年銀監會已要求銀行采取減少對房地產開發商的貸款等四項措施來防范房地產貸款風險。從2010下半年開始,各大銀行就已經在大規模壓縮開發貸款。
然而在這一大氣候下,上海銀行仍在逆市追加投放房地產貸款,截止2011年6月,貸款比例從2010年的15.60%比例追加到16.44%。與之相比的是,北京銀行的房地產貸款比例從2010年的14%下降到12%,南京銀行及寧波銀行的比例則更低。
據記者了解,上海銀行通過與開發商合作,按揭貸款的利率比個人直接到銀行貸款的利率要優惠。在此方面,其他銀行都不曾出現。可見,房地產行業貸在上海的銀行貸款業務中占重要程度。房地產政策繼續收緊會對上海銀行有一定的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