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2-08 作者:佘宗明 來源:中國青年網
|
|
|
近日,國內大型熊膽產品企業——福建歸真堂公司擬謀求上市的消息傳開,許多網友表示堅決抵制。歸真堂養殖黑熊有400多頭,其“活熊取膽”的生產方式,被網友認為是對黑熊的無情殘害,一旦上市,勢必傷害到更多黑熊。(2月7日
《北京晨報》) “人對善的感覺,不如對惡的敏感”。人們拒斥“活熊取膽”,似乎印證了這說法:對暴戾行徑的義憤,往往比“向雷鋒學習”的抽象感召,更能催人向善。 目的正義,并非殘忍做派的“漂白劑”!盎钚苋∧憽保苍S不像虐狗摔貓那么簡單,可就算是基于制作藥材的初衷,它也抹不去道德原罪。更何況,這般殘忍舉動,打的多是商業利益的“算盤”。在悲天憫物的道義規約下,“活熊取膽”“生剮驢肉”“煮活貓”等,勢必觸碰到倫理禁忌的G點。 虐待動物,是人性的麻醉。魯迅先生曾撰文指出:“雞鴨這東西,無論如何,總不過送進廚房,做成大菜而已。然而它不能言語,不會抵抗,又何必加以無益的虐待呢?”,反對欠奉人性的倒提雞鴨之舉。善待生靈,指向著人們的道義秉持、自我節制。只有謹小慎微的自持,才能支撐人們的祛惡信仰。 在善義皈依下,每次“虐魚”“暴殄生靈”的消息傳出,總會激起輿論的反彈。云集的呵斥聲,鏗鏘的立場顯示,見證了人文情懷的匯流。這無關道德潔癖,只是價值上的清醒取舍——尊重動物權利,方能“推物及人”,崇奉人的尊嚴。在良性推演中,對動物的態度好壞,也影射著現實生活里的人文溫度。 歸真堂欲上市,遇到民意杯葛,并非偶然。“取熊膽”的禁行,此前已多次被擺上公共議程:2011年3月8日,新浪微博上有人發起“解救黑熊”行動,冀望喚出“禁取熊膽”的立法措施。明星成龍、莫文蔚等,也親自參與到“拯救黑熊”的公益宣傳中。民眾對“活熊取膽”的怨憤,由來已久,并訴諸普遍的“心懷悲憫,保護生態”的人性感召。 抵制“活熊取膽”,不是“吃飽了撐著”的道德綁架。也許,動物保護的代價沉重,悖逆了醫學需求、商業潛力的發掘,可它勾畫出的生存秩序,不異于一道鞭策人性回歸的警鐘。在公共道德塌陷的語境里,人們的良知恪守,也需要溫情細節的“厘米推進”。 誠然,在“經濟因素決定能否上市”的規律下,公眾的憤懣,未必能阻擋歸真堂的商業謀劃。但民意倚重的“企業道德指數”,不應游離于市場認可體系之外——若企業在道德上“負債累累”,也能活得滋潤,必然帶來“破窗效應”,產生負向的社會激勵。 在虐待生靈面前,沒人可抱著“旁觀者心態”,輕易轉過身去。社會的道德資本,也需要在人性萌發中積蓄。至于市場評價的標準上,則應對虐待動物之舉亮起“紅牌”。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