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古稱郁林(鬱林),漢代設立郁林郡,當地人崇商傳統由來已久。清《郁林州志》載:“南宋淳熙七年,重修州城記碑云……夫郁林由嶺以南亦一都會……地平廣而無險,水紆回而不深,況鹽利所在,舟車之會,巨商富賈于此聚居。” 自古玉林就是桂東南重要的商品貿易中心和商品重要的集散地,作為古代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而盡顯繁華,“嶺南都會”的美譽印證了玉林這一段令人神往的傳奇。歷史上這里曾是藍靛、生豬、大米、黃糖、大蒜、藥材、土布、食鹽等產品的集散地和中轉地。 玉林歷史上活躍的商貿活動,孕育了精明實際、講求誠信、勤勞儉樸、敢闖天下的“玉商文化”。玉林商人在商業活動中,善于把重商與崇文、厚德聯系起來,大多堅持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做到講信用、重質量。 玉商很講實惠,總是從本地實際出發,從小商小販做起,特別能吃苦,特別能耐磨,玉商務實興業、“一根扁擔闖天下”的精神,在今天遍布全國許多地方的“陸川補胎”、“玉林餐館”等玉林商人身上仍能得到體現。他們在競爭中憑借艱苦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將事業由小做大、由弱做強。 玉商十分善捕商機。資料顯示,抗戰時期,沿海被日軍封鎖,外貨輸入銳減,玉商抓住商機,紛紛加大投入,期間紡紗機達1.56萬臺,有4000多家紡織廠,1.46萬人從事紡紗,當時涌現出一批資本雄厚又善于經營的商家,如李東昌、巨盛棧、永豐等,共有幾十家,北街成了布行,土布遠銷貴州、云南、四川、湖南、廣東、海南等省以至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紡織業興盛達到頂峰。 歷史上形成的商業氛圍,培育了玉林人民濃厚的重商親商意識和創業精神,我國改革開放后,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的鄉鎮企業,在玉林也遍地開花,有統計數據顯示,在發展頂峰時期,廣西鄉鎮企業有一半來自玉林。 進入20世紀90年代,玉林鄉鎮企業逐漸暴露出因粗放式經營帶來的弊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許多鄉鎮企業紛紛落馬,外地商人陸續撤離,昔日川流不息的繁華景象風光不再。玉林市不得不在新的市場經濟形勢下,重新審視這座遭遇發展瓶頸的城市。 玉林方圓12838平方公里,可是既不沿邊、不沿海、不沿江;也無重大資源開發,沒有大江大河水電資源、礦產資源等,更無國家重大投資。但玉林有良好的區位優勢,特別是悠久的個體經商傳統、活躍的非公有制經濟和密集的中小企業,這些都是玉林抓在手上的一張張“好牌”。 怎樣用活打好手上的這副“牌”,玉林市上下認識到,玉林過去的每一次輝煌都離不開中小企業的發展,要想重現昨日風采,重新激活玉林中小企業的活力仍是不二選擇。玉林市開始著力結束過去“漫天撒網”的發展方式,開始重點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機械制造、水泥陶瓷、健康食品、服裝皮革和電子信息五大產業集群。 為打響中小企業品牌,玉林市在《十一五規劃》中把自己定位為“泛北部灣中小企業名城”和“國際區域性會展城市”。從2004年開始,玉林市連續八年舉辦以“中小企業大經濟,玉林博覽新商機”為主題中小企業博覽(中國·玉林)(簡稱“玉博會”),以此拓展和延伸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巨大商機和輻射效應。 截至2010年底,玉林市擁有中小企業近2萬家及個體工商戶11萬多家,擁有規模以上企業755家,比2009年增加182家。玉林培育了玉柴機器、玉林制藥、黑五類食品、三環陶瓷等全國知名品牌企業,形成了機械制造、水泥陶瓷、健康食品、服裝皮革、電子信息等五大產業集群,十一五期間,這些產業集群總產值由2005年的12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500.8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