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在就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問題上各執一詞,生意社也在上海發布大宗商品供需指數。業內人士表示,從“PMI之爭”可以看出,目前就中國制造業經濟評價指標,官方、民間和外資機構正在“博弈”經濟數據“話語權”。
PMI是國際上通行的宏觀經濟先行監測指標體系之一,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國市場上有兩個PMI,一個是國家統計局和中采聯聯合發布的,被視作“官方PMI”,另一個則是由匯豐中國發布的,被視作“民間PMI”。前者的調查對象偏重國企,后者偏重于中小企業。
1月5日,國內知名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在上海宣布發布“大宗商品供需指數”(簡稱BCI)。生意社表示,通過監測國民經濟最上游、數量最大、用途最廣的100個基礎原材料的價格波動形成BCI指數,能更直接迅速地反映月度供需變化及趨勢,從而反映制造業經濟運行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