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醫療資源高度集中,患者來自全國各地,年門診總量達1.6億人次,年出院總量達200萬人次,首都北京在中國醫改中舉足輕重。
作為世界難題的醫改千頭萬緒,錯綜復雜。北京市圍繞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看病不安全”等突出問題,著力推進機制體制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著力構建公益性、均等化特征更加突顯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讓百姓得到實惠,醫護人員受到鼓舞,醫療衛生事業得到發展。
創新醫保制度讓百姓看得起病
推進醫改首先要為全體百姓編織強有力的醫療保障網,北京近年以首善標準不斷完善醫保制度。
北京醫保率先在制度上實現人群全覆蓋,全市參加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新農合等各類醫保的總人數約1700萬,參保率約95%。
北京醫保的各項保障標準均居全國前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孫彥介紹,2011年全市新農合籌資標準達年人均520元,門診、住院平均報銷水平為40%、60%;在職職工門診報銷比例為70%,住院報銷比例在85%以上、最高可報銷30萬元;從今年起,對參加居民醫保的老年人、無業人員住院報銷比例從60%提高到70%,報銷最高金額從15萬元提高到17萬元。
北京特別注重保障特殊群體和困難群體。北京將“一老一小”納入居民醫保,約140萬人受惠;退休人員發病率高、就醫負擔重,北京將70歲以下、70歲以上退休人員門診報銷比例從70%分別提高到85%、90%,門診報銷起付線從2005年起降低到1300元,240萬人受惠;建立醫療救助制度救助低保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級巡視員張大發說:“我們堅決把百姓的救命錢用在最需要的群眾身上,確保困難群眾都看得起病!
治腫瘤、做腎透析動輒一年花費數萬元甚至更多,曾讓許多患者及其家庭陷入困境,有的病人甚至因缺錢放棄治療。北京在惡性腫瘤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腎透析、腎移植后服抗排異藥納入住院大病報銷基礎上,2007年起又將血友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肝移植抗排異治療納入醫保住院報銷范圍,極大減輕了這一群體的就醫負擔,僅2011年上半年就報銷相關費用約6.1億元、惠及約2.7萬名患者。北京市最近決定,市財政安排1.4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提高新農合重大疾病患者保障水平,對患惡性腫瘤等9類重大疾病人員住院費用報銷比例不低于70%。
墊付負擔重、報銷周期長曾長期困擾參保群眾。北京從2010年開始全面實施持卡就醫、即時結算,當年減輕群眾墊付負擔92億元,2011年減輕群眾墊付負擔140億元。國家相關部門在京召開現場會推廣北京經驗。
2011年北京醫;鸨壬夏甓嘀С85億元,背后是群眾醫療需求的極大釋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杉說,北京門診總量、出院病人總數近年大幅增長,根本得益于北京醫保制度不斷健全,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報銷范圍不斷擴大且極為方便,極大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
創新服務模式讓百姓看得好病
北京兒童醫院門口曾常年大排長龍,推行預約掛號等措施改變了這一現象。該院院長李仲智認為,“看病難”集中體現在大醫院“掛號難、住院難、手術難”,要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分流病人,大醫院更要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完善預約掛號。去年12月底,全市所有66家三級醫院、11家二級醫院接入預約掛號統一平臺;已有近100萬群眾在統一平臺注冊,開放號源450萬個,累計成功預約號源126萬個;上線醫院整體預約就診比例約40%,復診預約比例約70%,門診掛號排隊現象明顯好轉。
實行轉診預約,方便群眾從社區向大醫院轉診。全市16個區縣的42家二三級醫院與26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定向轉診預約關系,預約成功率達99%。
目前北京所有醫院全年的專家號只有約180萬個,看專家尤其困難。北京推廣層級就診,取消首診點名,由主診醫師根據患者病情推薦預約專家,緩解了專家門診供求矛盾。
推行無假日醫院,挖掘大醫院潛力。全市已有30家地方三級醫院、11家遠郊區縣區域醫療中心和12家部隊醫院開展雙休日全天門診;雙休日日均門診量達到工作日日均門診量的51%,大醫院就診能力提高30%以上,近一年中雙休日門診量相當于2-3家大型三級醫院全年門診量。
全面推進優質護理服務。全市所有地方三級醫院和84家二級醫院已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陪住及自聘護工比例由70%至80%降低到20%,住院患者護理服務總體滿意度達到95%,累計減少患者住院支出3億元。最近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切除腫瘤的龔清霞說:“我75歲了,做這么大手術,沒讓家里人陪護,也沒請護工。護士把什么都做了,比我閨女照顧得還好!
2010年,北京市政府發放2000萬元用于雙休日醫務人員加班補貼;2011年,下撥1.1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優質護理服務,為門診量增長較大的醫院發放1050萬元“迎峰度夏”專項經費,為5家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醫院增加3285名編制。友誼醫院院長劉建、朝陽醫院院長封國生表示,北京市重視調動醫護人員積極性,為深入推進醫改創造了良好條件。
創新體制機制讓百姓享受實惠
醫改漸入“深水區”后,觸及的深層次矛盾越來越多,難度越來越大。北京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表示,北京直面醫改深層次矛盾,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推進公立醫院由粗放式管理向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轉移、工作重點從抓大醫院為主向抓基層社區轉移、優質醫療資源向郊區和新城轉移、醫療衛生投入由加大政府投入向加大社會辦醫力度轉移、醫療衛生服務由重治療向重預防和健康促進轉移,保障百姓永享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安全看病的實惠。
公立醫院改革是醫改重中之重,北京作為全國第17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全力推進。
北京創建了全國首個公務員序列的省級醫院管理局,“管辦分開”邁出實質步伐。
以藥補醫導致亂開大處方、濫用抗生素、過度治療和過度檢查,造成“看病貴”“看病難”特別是“看病不安全”。即將出臺的北京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方案決定,在友誼醫院、朝陽醫院試點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和建立醫事服務費制度,同時推動建立財政價格補償機制、醫療保險調節機制、醫院法人治理運行機制。專家評價,這一改革徹底破解了以藥補醫這個醫改最大難題,根除了醫院逐利機制。
為確保醫保基金收支平衡和安全運行,北京推行總額預付制,試點按病種付費,規范臨床路徑,公立醫院費用控制初見成效。扣除物價上漲因素,2011年全市人均住院費用10年來首次下降,患者人均節約藥費586元;門診次均醫藥費也出現近年來首次負增長,平均每張處方為患者節約4.8元。
北京以“鐵的機制”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全面加強以公益性為主要目標的績效考核,強化醫院評審管理,對達不到抗生素使用管理等要求的醫院取消評定三級醫院資格。全市三級醫院門診患者抗菌藥物處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平均使用率去年下半年明顯下降。
北京已建立3000多個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先后投資30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億多元實行設備標準化配置。16個區縣全面實施家庭醫生式服務,32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服務時間延長到晚上8時。2011年全市基層醫療機構門診量占總門診量的比例提高到約40%。
北京優質醫療資源加快向郊區和新城轉移!侗本┦袇^域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1-2015年)》即將發布,按規劃四環外特別是五環周邊地區將形成三級醫院鏈狀分布。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整體托管大興區中醫院,探索了優質醫療資源向郊區轉移的新模式。
北京已制定《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有關政策》,全面開放醫療服務市場,允許社會資本在北京舉辦各類醫療機構,積極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民營鳳凰醫療集團控股管理的北京燕化醫院、健宮醫院和托管的門頭溝區醫院、京煤總醫院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明顯提高,該集團副董事長吳珀濤說:“北京加大社會資本辦醫力度,將快速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增強醫療服務市場競爭,更好滿足不同群體就醫需求。”
目前北京死亡率排前三位的癌癥、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大多是“生活方式病”。北京堅持防病在先、防病治病并舉,讓群眾“盡量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制定了“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計劃,開展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預防高血壓、防治惡性腫瘤等9項健康促進行動,公共衛生服務惠及全部常住人口,全力打造“健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