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和產業化進程的加快,格爾木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凸顯,“水荒”已成為這一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制約“瓶頸”。格爾木水利、農林等多部門聯動,打響了一場在戈壁荒漠里尋找可持續發展用水之道的戰役。 格爾木市發改委副主任朱振煒介紹,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規劃,格爾木布局的鹽湖化工、有色金屬采掘加工、石油化工等循環產業鏈條,都是耗水產業!皩磉@些產業鏈鋪開后,需水量肯定會在現有基礎上成倍增長!敝煺駸樥f,可靠的水源將是支撐循環經濟區發展的關鍵。 首先是合理用水。格爾木全面推進初始水權制度建設試點工作,為盆地水資源開發設置“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以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并迅速編制水權分配方案,完成格爾木河、巴音河初始水權分配方案。 在有效利用現有水源的同時,從改善生態環境入手,促進降水量的增加。從2000年以來,格爾木林業部門在柴達木盆地實施退耕還林22.7萬畝,人工造林152萬畝,封沙、封山育林168萬畝;國家重點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也已擴大到865.66萬畝。 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了降水增多,格爾木市水文局最新監測顯示,從2009年1月至今,柴達木盆地南緣地下水水位上升了3.07米,初步測算到2009年底這一帶地下水增加2億多立方米,相當于16個杭州西湖的水量。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水資源缺乏的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