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國際資信評估公司是一家不到20歲的民營評級機構。20年來,篳路藍縷,磨難重重。即使面對各種質疑,依然為中國爭取國際評級體系的話語權而矢志不渝。
大公掌門人關建中,是一個對國家和民族有著特殊情感的人,面對質疑,他直言不諱:“如果為了錢,只要不做評級,可以掙到更多。但這個行業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發展太重要了。”
回望10多年的艱辛創業史,關建中給自己總結了3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抉擇
100年來,美國的評級機構通過收購、控制其他國家的評級機構來主導國際評級話語權的做法始終沒有變化。在大公的歷史上,2002年和2006年曾兩次面臨被收購。
“2002年,美國機構對大公提出的收購金額更是相當于當時中國所有評級機構10年的收入,”關建中說。面對這樣巨大的“誘惑”,立志要闖出一份事業的關鍵中,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堅持走民族品牌國際化之路。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今天依然可稱為民族品牌的大公國際。
關鍵詞二:堅守
2005年到2007年,隨著三大評級機構紛紛通過合資來搶占市場,大公國際的綜合市場占有率從40%下降到了25%。
“面對不利的市場局面,一些高管和員工們選擇了離開,但是,大公為中國爭奪國際評級話語權的信念卻始終沒有放棄!碧崞疬^往的種種艱難,關建中的聲音不由得有些微微發顫,“面對惡性競爭,大公不為利益所動,堅持民族評級機構的品牌!
也正因為這樣的“堅守”,才使大公能夠代表中國發出獨立的聲音,維護中國的經濟安全。
關鍵詞三:奮起
“自從選擇了民族品牌國際化的戰略之后,大公選擇了評級業務中最具挑戰、對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最為關鍵的國家信用評級作為業務的突破口。”關建中將其視為能打開未來之門的“金鑰匙”。
歷時5年的艱辛研究和開發,大公研發出了一套新的國家信用評級標準,并且在2010年7月向世界首次發出了來自中國的聲音——《五十個國家信用等級報告》。第一次突破了美國機構在評級領域中的壟斷。
一時間,大公聲名鵲起,100多個國家的上千家媒體紛紛對此做了報道。英國《每日電訊》稱其“描述了世界信用革命的藍圖”。而關建中的目標還遠不止此。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三大評級公司信譽備受質疑,重建國際評級體系的呼吁不絕于耳,而當一個新生力量試圖借機站上舞臺之時,期待亦有,質疑依然。
2011年,大公國際獲得了市場伸出的橄欖枝,白俄羅斯、馬來西亞第二大銀行聯昌銀行和葡萄牙第二大銀行圣精銀行先后委托大公國際為其提供信用評級服務。這對于關建中和他的團隊來說是莫大的肯定。
然而,資本市場在露出溫情一面的同時也不會回避其殘酷的一面。盡管大公先于標準普爾公司數天下調美國國家主權信用評級,但是,市場對其的回應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如何堅守獨立性、如何讓市場進一步認可、如何做大做強,關建中深知,要實現為中國爭奪國際評級話語權的夢想,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