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開放是好事,我們應該進一步擴大開放、應該進一步加大利用外資的力度,同時要注重發揮外資的質量和效益,要進一步擴大出口,擴大走出去,加快對外投資。此外,現階段要更加強調包容性的增長,兼顧到中國對外開放需要的同時也要兼顧到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對世界承擔責任,也就是強調互利共贏。
“我們在穩定出口的同時擴大進口,平衡貿易,這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也給世界經濟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進口更多的國外技術,同時帶動世界經濟增長。我們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去環境條件合適的地區投資,既是滿足了我們產業發展的需求,同時也可以解決當地就業,帶動當地經濟貿易的發展,這就是互利共贏的發展方式。”
霍建國認為,當前,進一步擴大開放顯然是需要的,但同時也要根據我們的國情和可操作性把握開放的力度。在有能力有條件開放的情況下要大膽的開放,而對于部分的行業和領域如果確實覺得開放受到沖擊的時候還是要分步走、有節奏的開放。因為我們要注意到國家之間競爭的意識是很強的,其實彼此都在要求對方開放,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在考慮利益的得失。所以說,我們要強調“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說,我們的共同目標是推動開放,推動全球化,推動經濟貿易合作,但由于各自的發展水平不同,情況不同,程度不同,確實責任也有區別。擴大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中國會堅持繼續對外開放,但同時也會兼顧到中國的發展水平以及外部環境的需要。開放是對等的,并不會單方面的開放。
談及未來中國將以何種優勢參與全球競爭,霍建國認為,中國制造業的優勢應該還可以維持十年。“雖然我們開始出現了一些矛盾和結構性壓力,如人口、土地、成本等,但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成本還是有優勢的。同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制造業的配套體系、價值鏈的布局更完善。中國制造業的優勢是全面的,不僅僅是低勞動成本,還體現在我們整個制造業的產業集群優勢。”霍建國說,“未來十年維持制造業優勢應該問題不大,但也會持續面臨壓力,能否成功維系要看我們自己。將來至少有一部分優勢應該是來自高端制造業的,而不是現在的中低端。同時我們要在追求勞動密集型行業附加值和品牌方面下工夫。”
霍建國補充道,服務貿易的發展也是我們要多動腦筋的,不能完全停留在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上,將產品的價值鏈延伸到微笑曲線的兩端,向物流、配送、批發、零售等下游延伸,向創新、設計、創造等上游延伸。此外,中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和國際化進程也應加快,如果我們能在未來五到十年真正培養一批有影響力的跨國公司,甚至在全球主要的市場都有我們自己的布點,那才叫真正的貿易強國、經濟大國,現在只能是制造業大國,出口能力很強,但經營能力不強、海外經營能力更不強,所以說這是很關鍵的。
霍建國強調,這些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意識到我們存在結構和轉型的問題,但是對市場化問題的認識還要進一步提升。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路,就是要認準市場化的發展方向,要身體力行,不要過于遷就不符合市場化發展規律的東西,例如壟斷、地區的封鎖、政府過度干預等問題,會使得市場運轉中本來正常的東西遭到曲解,這樣不利于提高效率。
“我們堅信中國經濟還有一個巨大的潛能沒有釋放出來,這個新的活力需要中國經濟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進而激發出來。與其在經濟遇到困難時回過頭來再進行市場化改革,不如主動地啟動市場化改革,為下一步經濟發展奠定一個更好的基礎。”霍建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