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化巨頭“聯手漲價”到沃爾瑪的“假冒綠色豬肉”,從肯德基的“勾兌豆漿”到達芬奇的“保稅區一日游”……2011年里,消費者的權益屢被侵犯,我們不禁要問:如何讓消費者不被“坑爹”?
一“坑”未平,一“坑”又至
如果說“漲”是物價的關鍵詞,“坑”則是2011年消費維權領域的熱詞。
從日化巨頭和“面霸”康師傅“聯手漲價”到食用油巨頭提價,在成本不斷攀升的今天,“成本漲價論”并非不可理解。但部分商家利用壟斷地位,不僅以成本上漲為自己調價辯護,還采用減量不減價式的“悄悄瘦身法”,甚至“帶頭領漲”“頂風瘦身”,這樣的行徑令不少消費者頭疼。
以“成本上漲論”為名,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半年間,康師傅方便面價格的“三級跳”令不少消費者印象深刻。在國家發改委約談后,康師傅暫緩了“4月調價”,轉而采用“減量不減價”的方法變相頂風漲價。媒體報道稱,康師傅方便面部分產品面餅原來100克的降至95克,原來95克的降至90克。
如果說漲價、瘦身還有一層“迫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沃爾瑪的“豬肉門”和“價簽門”就可謂赤裸裸的欺詐。年初,沃爾瑪剛剛因為虛構原價低價招徠顧客、高價結算、不履行價格承諾、誤導性價格標識等欺詐行為,被國家發改委處以重罰。10月9日,重慶工商局通報沃爾瑪多家重慶分店假冒綠色豬肉事件處理結果,針對沃爾瑪在渝企業以普通豬肉冒充綠色豬肉、以虛假的商品說明欺詐消費者等違法行為,重慶工商部門依法對涉案門店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五倍罰款269萬元,并實施15天的停業整頓。
好豆漿,勾兌造。被網友曝出所銷售豆漿由豆漿粉兌制的知名快餐品牌肯德基,稱傳統的現磨工藝無法滿足全國三千家店對品質劃一及食品安全的要求。而記者根據肯德基方面提供的供貨商名單計算其豆漿粉成本,發現售價6.5元的豆漿成本可能不足1元。
“壞孩子”為何屢屢得逞?
專家認為,不良企業屢屢得手,消費者權益不斷被忽視,這不僅有消費文化和消費心態的問題,更是法律威懾力不夠、監管部門被動性強、行業協會作用難以發揮的現狀反映。
“行業巨頭帶頭欺詐消費者,因為不少消費者有一種‘外資就靠得住’‘只買貴的不買對的’的消費觀念。而這種對外資企業和大品牌的迷信和盲目崇拜,給不法企業帶來漁利的空間,也造成了‘道德風險’。”上海大學教授顧駿說。
上海泛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劉春泉認為,現行法律法規設定的違法成本,相對企業所得來說往往是九牛一毛,對企業威懾力不夠。
比如,在歐盟,觸犯反壟斷法規的公司最高將被處以相當于違規年營業收入10%的罰款。今年3月,在洗發、護發產品領域占70%市場份額的寶潔、歐萊雅、漢高等8家化妝品制造商,在西班牙被發現結盟操縱價格達20年,被西班牙政府處罰5000萬歐元;4月,日化巨頭聯合利華和寶潔公司因操縱洗衣粉價格遭受歐盟反壟斷機構的罰款處罰。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院長吳弘表示,執法監管陷入媒體報道在先、執法介入在后的局面,這顯示有關部門監管科學化仍在探索中。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認為,在多次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件中,原本應該起到倡導企業自律和凈化行業作用的行業協會屢屢失聲,行業潛規則存在多年卻沒有人去“點破”,與行業協會本身“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性質也是分不開的。
“軟”“硬”兼施,凈化消費環境
專家建議,要凈化消費環境,真正營造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環境,需從軟件和硬件方面著手。這里面,不僅需要加強宣傳,促使企業加強誠信建設,引導消費者建立更加健康合理的消費觀,更需要相關部門出臺更嚴格的行業標準以及執行更嚴厲的監管,同時提高法律的威懾力,讓不法商家寸步難行。
“企業應認識到合法與誠信是市場的底線,要正視消費者的感受,通過更合理的調配廣告投入和管理商場促銷人員等方法來消化成本,而不是一味將上漲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上海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建議,在用“硬規則”對不誠信的企業進行制約之外,也需營造一個公平誠信的消費環境。
業內專家表示,監管部門應改變現時的“被動執法”為“主動介入”,對在市場集中度較高的部分行業是否涉嫌濫用優勢地位隨意漲價進行調查。占據壟斷地位的企業如果要漲價,監管部門可以要求其向公眾公布其具體成本和利潤情況,并通過類似于公眾聽證會的形式,決定是否可以漲價。
此外,有關專家認為,應加強行政監督和消費者監督,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將不誠信的企業予以約束。通過剛性手段,使偽詐者付出應有的成本,受到應有的法律懲罰。劉春泉建議,借鑒國外的經驗,對不誠信企業要提高處罰力度,增加企業的違法成本,加大法律的威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