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寬闊的公路從城市延伸至郊外,一棟棟標準廠房梯次排列,一片片新的項目建設工地機器轟鳴。在貴州高原,一個個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像耀眼的珍珠鑲嵌在大山間,正在成為拉動貴州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引擎”。 連日來,《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貴陽、安順、黔西南和六盤水等地采訪看到,在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轉型、加速發展、推動跨越”和工業化、城鎮化帶動戰略引導下,各地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立足打造新的開放平臺,科學規劃,破解難題,優化環境,筑“巢”引“鳳”,產業園區建設充滿生機與活力,對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凸顯,開始成為推動貴州走出“經濟洼地”的強勁動力。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貴州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5%,創近20年來新高,其中工業貢獻率達49.5%,而產業園區完成工業增加值占到全省工業增加值的四分之一。產業園區不僅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還新增就業人員30多萬人。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隨著中央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貴州交通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昔日“飛鳥不通”之地如今“天塹變通途”,特別是連接周邊省區的高速公路直通全省大中城市,并正在加快向縣級城市延伸,這為貴州擴大開放、吸引外資、借力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依托便捷的交通興建的一個個產業園區,便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最佳載體。
產業園區建設在全省起步較早的貴陽市,目前“十大園區”的基本要素逐步配套,產業承接能力日益增強。今年1至10月,全市新引進產業項目1531個,投資總額超過1640億元。初步預測,今年新開工的150個項目達產后,每年可新增產值1000億元以上,相當于201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而且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今年實施的重點項目中,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項目達86個,并成功開發廣泛應用于電子、激光等產業的LED藍寶石襯底材料等高科技產品,以及20噸級混合動力環保節能型液壓挖掘機、高速工程車等一批技術水平較高的裝備產品。
轉變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保護“青山綠水”,是貴州一些產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中的一大亮點。《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有“江南煤都”之稱的六盤水市看到,產業園區除發展煤電化一體化、冶金等主導產業,注重引入循環生產中的“三廢”利用產業,正在建設的一個新型建材生產項目,產品以當地電廠、鋼鐵廠生產的廢渣為原料,每年可消耗各類廢渣130萬噸,節約排渣占地640畝,減少標煤消耗約15萬噸,對工業“三廢”實現“吃干榨盡”,被列為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示范項目”。 建一個園區,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貴州一些產業園區在加快發展中,把引進高科技企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特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結合起來,既促進產業升級,又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擴大社會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安順市共規劃建設17個產業園區,已有281戶企業入駐,提供就業崗位2.4萬個。在西秀創業園區,貴州鑫龍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年加工苡仁米6萬噸,開發出食品、酒類、化妝品等多個產品,項目帶動農戶增收4億元以上。今年安順市各產業園區又新引進農業產業化項目15個,助農增收作用更大。 產業園區的崛起,正在推動貴州的發展在轉型中大步前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今年1至10月,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48.3%。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貴州將建成100個具有一定規模、產業優勢突出、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年銷售收入達到5000億元以上,便其成為興黔富民的重要“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