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的精確打擊,正使得“熱錢”面臨無處遁形的窘境。 11月2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副局長鄧先宏表示,2011年以來,外匯局繼續保持打擊“熱錢”的高壓態勢,2011年上半年,共查處各類外匯違法違規案件1865件,涉案金額超過160億美元,在這個過程中,外匯局新上線的“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被認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半年外匯違法違規罰沒超去年全年
鄧先宏透露,2011年上半年,共查處各類外匯違法違規案件1865件,涉案金額超過16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6.2%和26.9%;共處行政罰沒款2.6億元人民幣,而2010年全年罰沒款總額是2.43億元人民幣。 外匯局在2011年2月發布的《2010年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報告》中,曾借鑒間接測算法,估算出2010年“熱錢”流動凈額為755億美元,2001年至2010年累計總額為2890億美元。 “‘熱錢’的流入對實體經濟傷害頗大,會放大國際收支失衡,增加央行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提高人民幣升值預期。”建行高級分析師趙慶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在趙慶明看來,當前“熱錢”更多的是通過經常項目流入,“在貿易和服務進出口時,企業可以通過‘高低報’、‘提前、延后支付’等渠道引入跨境投機資本”。 “一般情況下,外匯局獲取外匯違規流動線索的主要渠道包括:一是外匯管理部門的業務辦理或現場檢查;二是接到的舉報;三是公安、審計、海關、稅務等其他部門的案件線索移交。”鄧先宏表示。
“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精確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外匯局新開發的“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也在打擊“熱錢“中發揮了“精確制導”的作用。鄧先宏指出,2011年上半年,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在打擊“熱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主要用于發現“熱錢”等違法違規資金流動線索,其通過設置6類19項監測分析指標,覆蓋了資金主要交易方式和渠道,該系統可根據檢查經驗和檢查目標靈活設置篩選條件和查詢方法,從而及時發現違法違規資金流動線索。 “比如,一般情況下,交易貨款金額正常情況下不常以整數形式出現;谶@個行為特征,外匯局某支局定期監測結匯后人民幣資金用于支付貨款且呈現整數形式的外匯交易,成功發現1起企業利用虛構的貨物交易合同完成外債結匯,用于歸還境內人民幣貸款的案件。經查,該企業擅自改變了該筆外債結匯資金的用途,現已依規被當地外匯局處罰!编囅群杲榻B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