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自營業務的市場操作風格可謂“一日三變”,在三季度還曾集體增持多家重倉股,10月份卻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開始減持所持股票。中信證券近日發布公告稱,由于減持了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主要為股權類投資),今年10月份首次出現了單月1.4億的虧損。
此外,中信證券前9個月的其他綜合收益也出現了31億元的虧損,其中僅三季度的浮虧就增加了23億元。
增持重倉股連續失利
今年市場的弱勢并未影響中信證券在操作風格上的激進。根據該公司發布的2011年中報,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占其同期凈資本的64.04%,達到了247億元。數據還顯示,僅其在前十大重倉股中投入的初始資金就達到了70億元。
這種激進的操作思路在三季度也得以繼續保持。數據顯示,中信證券在第三季度繼續增持其第一大重倉股中國重工3799.63萬股,已經位列后者十大流通股之首。根據其中報數據,中信證券在后者的初始資金投入就達到了26億元。不過,中國重工的股價走勢在7月末達到階段性新高13.7元后,隨后大幅下跌至9月末的11元,三季度下跌了20%,這也意味著受三季度股價下跌以及后期相對較高的持股成本影響,中信證券前期在該股的浮盈正在逐步被吞噬。
除此之外,其他的重倉股——中國化學、內蒙華電等在三季度也得到了中信證券進一步的增持。然而7月中旬,中國化學創出了階段性新高9.3元后,開始震蕩下行,至9月末則下跌至7元附近,整個三季度跌幅更是達到了30%,幾乎完全復制了中信證券第一大重倉股中國重工的走勢。同理,根據數據推算,中信證券二季度持股成本約為6.75元,以9月末的股價來看,仍然有一定的浮盈,但同樣面臨被其三季度的增持所吞噬的風險。
300億自營業務風險
或許是對市場未來走勢失去信心抑或其他原因,中信證券在堅守了9個月后,開始對其自營業務進行調整。中信證券近日發布公告稱,在10月份減持了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并由此導致了當月出現了1.4億元的虧損。
對于中信證券此次選擇的減持時機,有投資者也表達了一定的不解。在一些投資者看來,在10月份,無論是從市場本身還是從國內宏觀經濟大環境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好的跡象,A股最壞的時機可能正在過去,而中信證券選擇此時調倉,并且還是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部分的股票,確實讓人難以理解。
對此,位于深圳的某券商人士認為,受制于自營規模龐大,中信證券此次減持行為可能更多的是利用市場短暫的回暖時機進行小幅的調倉,比如把一些已經虧損較多且長期走勢不看好的股票剔除掉,以便盡可能地減少一些損失。該人士還表示,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對于自營業務而言,中信證券恐怕也很難有較大的騰挪空間。
事實可能也正是如此。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中信證券持有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市值約為293億元,且沒有計提任何的資產減值損失。與之相對應,作為主要反映這部分資產浮動盈虧的財務指標,中信證券前9個月的其他綜合收益出現了31億元的虧損,其中,僅三季度的浮虧就增加了23億元,幾乎相當于其最近剛完成轉讓的華夏基金20%股權32億元的價格。
數據還顯示,盡管前9個月中信證券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高達33億元,但若將此次其他綜合收益中31億元的浮虧計算在內,其綜合收益將大幅降至2億元左右。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根據現行的會計準則,即便市場進一步下跌,中信證券高達近300億元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其凈利潤,但也無疑是一顆臨時炸彈,隨時會有引爆的風險。有投資者認為,高達上百億的資金即便存入銀行,每年還有幾個億的利息收入,該公司的自營業務水平確實很是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