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的一聲,條形碼輕輕一掃,你就可以知道你買的大米來自光明的哪個基地,哪天生產,用的是什么種子。鄭小姐仔細查看后,放心地把一袋海豐大米扛回了家。
去年的五常米“摻假門”讓鄭小姐“心慌慌”,市場上更是有用石蠟拋光等手法售賣廉價米的傳聞,還有一些廠商在給大米拋光時加非食用礦物油。這關乎一日三餐的大米的質量,讓鄭小姐格外擔心。
聽說光明集團最近正在舉辦一年一度的豐收節,市民可以到光明位于崇明的米業基地了解糧食的生產過程,鄭小姐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下崗”的拋光機
金黃的稻田,收割機隆隆作響,一旁的運糧車排著長龍進進出出。收割完的地方,翻地車、平整車、播種車輪番上場,熱火朝天。以前收割完就放把火,不僅土壤損壞,肥力減少,還對大氣污染特別嚴重。現在這種聯合收割的場面,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見到,機械化程度高,污染又小。
在躍進農場生產基地,“民以食為天,我以民為先”的大字格外醒目,初篩機、振動篩、去石機、礱谷機、谷糙分離篩、厚度分節機、白米分節篩、色選機一字兒排開,稻米在密閉的管道內依次輸送,環環相扣。色選機通過光線的比對,對不符合色度的大米進行篩選。病斑粒、跟米粒一般大的石粒,都逃不過色選機的“火眼金睛”,瞬間就被吹進另一個通道。雖然原本這套機器的最后一崗是拋光機,但卻被孤零零地閑置在一邊,蓋上了薄膜,永遠地下了崗。
把“根”留住
在優質稻米工程研究中心,王冬蘭正在專心做著實驗。冬蘭是揚州大學的研究生,學的就是育種專業,來這工作已經兩年了。在這不僅有投資上千萬的實驗室,還有一大片稻米新品種的試驗田,“這兒就是我的舞臺”,冬蘭說。像她這樣的研究生還有三個。“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安頓好他們的小家,讓他們解決后顧之憂”,光明種業的黨委副書記葉建東說。
這兒不僅能檢測農藥殘留、還能檢測種子的基因、檢測種子的營養成分。平時,上海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揚州大學農學院等科研院校的師生也經常會來這做實驗,提升優質稻麥育種的水平,增強稻麥新品種的開發選育能力。
事實上,從種子開始就嚴格把關,是光明今年推出的新戰略。就在3個月前,他們剛剛整合成立了種業公司,想在3到5年的時間內建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相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擁有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稻麥品種,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種子生產基地。“種業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首要前提”,光明食品集團新聞發言人潘建軍說。
雙重防治
光明旗下的“瀛豐五斗”,“自然之子”主打有機大米。據悉,有機大米的土壤改良轉化需要一定的時間,種植技術含量要達標,也要沒有農藥殘留。種植有機米不能使用化肥,要用豬、牛的糞便經過加工發酵成有機肥。而光明有兩個專門的有機肥料廠為有機大米提供肥料。
有了蟲害怎么辦?農藥是堅決不能用的,只能通過生物相克的作用減輕蟲害。據悉,光明的水稻田里養了鴨子來吃蟲,遇到沒有辦法解決的蟲害,就得給稻米“喂”中成藥,通過生物和植物雙重防治蟲害。有一年蟲害實在太大,就只能通過減產的辦法來保證稻米的質量。
據悉,普通米一般畝產1300-1400斤,而有機米產量每畝只有800斤。因為一般稻田是一年兩熟,有機稻田只能一熟,收割完后就要種上綠肥,使土壤增加肥力,保證米的質量。
走出去
在現代農業方面,光明集團提出“五三計劃”,擬在未來3年內實現五大突破:糧食100萬噸,飼料100萬噸,生豬100萬頭,蔬菜50萬噸,種源全國領先。
整個上海一年的糧食需求是200多萬,光明要滿足一半。目前光明旗下有3個糧食基地,崇明的躍進基地,長江基地總共土地16萬畝左右,每年產量16萬噸。還有的江蘇海豐基地也有十幾萬畝。整個光明米業土地30萬畝,產量最多也就是30萬噸,如何才能滿足上海的糧食供應呢?
走出去!從過去的自產自銷型向“公司+基地+農村合作社”的市場經營型轉變。“過去,我們通常依靠提高單產、營銷來提高銷量,不習慣從市場上去獲取糧源,要想實現70萬噸的增量,就必須想辦法在東北、蘇北等國內主要糧源基地獲取糧源,這就需要走出去”,光明種業黨委副書記葉建東說。
據悉,“并購”將成為光明米業的一個主渠道。目前,光明米業已經在安徽等地尋求合作伙伴洽談米業資產收購。一旦并購成功,公司明年的銷售規模可望突破60萬噸。
同時,加緊在江蘇、東北3省建立外延基地,簽訂戰略框架協議。“有的外延基地是農村合作社,但我們通過控制、指導,保證追溯體系到位”,光明食品集團新聞發言人潘建軍說。
請進來
冒著蒙蒙細雨,媒體的幾位“老法師”邊參觀邊出主意。聽說今年豐收節期間每天賣掉兩三千斤大米,但大部分都是通過所旅行社組織來的游客,常年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媒體人提出可以拓展社區營銷的渠道,通過網上訂購,送米到社區,方便了百姓,也拓展了銷售終端。“也可以在社區里開設講座,或通過社區報等形式教授老百姓選米的常識”,米業公司的人聽了頻頻點頭,當場就約定時間詳談方案。
據介紹,光明米業目前全面進入本市大賣場、超市,其銷量約占總銷量的50%以上,100多家大型客戶的團購銷量約占總銷量30%。此外,也可以通過電話、淘寶網訂購。做傳統媒體多年的資生老記者建議,應該多開設直營店,除了賣自己的品牌米,還可以賣南北貨、崇明土特產。“我們的確有這想法”,光明種業黨委副書記葉建東說,“我們正在調研論證,希望在目前僅有聞喜路、寶昌路2家直營專賣店的基礎上,研究拓展光明米業品牌專賣店,爭取規劃期末達到100家。同時爭取用3到5年的時間,完成對全國重點市場的戰略布局。”
如何和百姓對接,為百姓服務?在智囊團的“頭腦風暴”下,火花四濺。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專業,挖掘了更多的機會,也對日常的工作查漏補缺。
全產業鏈打造“放心米”
四個月前,光明米業與上海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產品責任保險及產品質量保證保險,這是全國糧食生產、經營同行中唯一一家為產品責任和產品質量保險的企業。沒有責任心、信心和完善的體制,就誰都沒有勇氣接下這個單子。據悉,光明的追溯體系能查詢從種源到產地、生產日期的全部細節。
此次雙方的合作僅是構建食品安全體系的第一步,今后安信農保和光明集團將在肉類、水產品、乳制品等農副產品諸多領域展開類似合作,編織起一張覆蓋面廣、接觸度深的食品安全網絡。
光明集團總裁助理張漢強此前曾表示,雖然糧食產業的階段目標是實現100萬噸的銷量,但建立100萬噸的全產業鏈才是未來發展的主要目標,“只有建立全產業鏈,才可以從源頭控制產品質量。”而這個全產鏈的建立預計需要數十億投資。
從種子培育到生物防治、植物防治,從循環農業到聯合收割,從追溯體系到相關保險,為了百姓桌上那碗香噴噴的白米飯吃得更安心,這個老字號的國企不斷摸索,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