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季度日本經濟將反彈,預計第三季度GDP將“由負轉正”,實現增長4.6%的“V”型反彈。表明日本經濟將從第三季度開始逐步復蘇,而且復蘇速度將加快。
今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對日本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1—3月GDP增長為-3.5%,第二季度主要經濟數據雖然好于預測,但仍未實現正增長,為-0.3%,按年率換算為-1.3%,連續三個季度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低于市場預計的-2.5%水平。
上半年日本經濟下滑原因主要是外需不足,即出口不振所致。日本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拉動。但是今年以來,特別是大地震發生后,日元對美元匯率上漲了5%,日元的急劇升值削弱了日本產品的競爭能力,并影響到日元匯回企業的海外經濟盈利。為此,日本政府和央行將繼續維持寬松貨幣政策,并將其作為應對日元升值的有效舉措。最近,日本政府通過了“政策推進總體規劃”,將采取一系列措施盡快將4%以上的失業率降低到4%以下,并切實整頓財政。
從中期看日本經濟面臨三個危機
一是面臨經濟空心化危機
二是面臨財政危機
三是面臨電力危機
一是面臨經濟空心化危機。大地震發生后,日本企業加速向海外轉移步伐。近幾年來,由于亞洲地區需求增加,加之日元升值、成本上漲等原因,日本企業對外投資持續增長,今年3月11日發生大地震促使日本企業加速進軍海外市場。這是繼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之后日本經濟遭受的第三次空心化危機。盡管地震災區努力恢復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由于防止核泄漏實施的人口疏散政策和人口的逐步老齡化,日本一次產業的衰退不可避免,日本經濟的空心化可能加速。
二是面臨財政危機。日本為救災和恢復經濟,財政負擔急劇增加,從而影響到經濟活力,導致財政狀況惡化,債務余額擴大,日本債務已占GDP的200%,重建財政更加困難。人們開始懷疑日本的債務償還能力,再發行中長期國債必須提高成本,而削減債務更加困難,危機風險增加。
三是面臨電力危機。從中長期看,由于受電力的制約,日本經濟很難持續增長。日本能源政策如從核能逐步轉到火電、可再生能源方面,提高電力費用勢在必行,加之電力原本供應不足,日本制造業將面臨巨大困難。這是日本經過兩次石油危機之后的第三次能源危機。
以上三個危機目前正在困擾日本經濟,如果采取的措施產生失誤,日本經濟將跌入衰退深淵。日本要擺脫三個危機實現經濟復蘇,首先要改變體制,同時必須進行一系列改革,然而這樣的改革并不容易。
上半年中日經貿總額超過去年
日本對中國貿易占其對外貿易總額的20.6%,大大高于同期對美國貿易占其11.7%的比重。預計全年兩國貿易額將達3500億美元,再上新的臺階。
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中日貿易額1623.5億美元,增長19%,其中出口681.6億美元,增長23.7%,進口增長15.5%,逆差260.3億美元。另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統計,同期兩國貿易額增長17.9%,達1631.5億美元,創同期歷史最高記錄,其中對中國出口849.5億美元,增長14.3%,而與歷史最好增長率比較,增速有所放慢,特別是受地震影響,汽車及部件、化工產品以及有色金屬出口不振。但是進入7月份以后,日本汽車對中國出口急劇增加,其中豐田增長28.4%,日產增長26%。日本業界認為,受大地震影響的汽車對中國出口已經恢復正常水平。日本從中國進口782.3億美元,增長21.4%,也是歷史最高記錄。進口增加的主要商品有高性能手機等通訊設備,食品進口增長也較大。同時為節電和防災,電風扇和發動機等進口也有所增加。表明中日經貿關系受大地震影響有限。
今年上半年日本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大幅增加,據中方統計比去年同期增長62.9%,金額達35億美元,是對中國投資最多的國家。而按日本方面的統計,上半年對中國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2.1倍,金額達52.4億美元。占日本對外投資總額的15.6%,僅次于同期對英國投資60.1億美元的水平,居于第二位。
今年上半年日本企業對中國投資具有四大特點:一是制造業的大型投資項目明顯增多。前幾年,投資額達5億日元的項目只有幾個,而今年上半年投資額超過20億日元的項目很多。二是運輸機械(包括建筑機械)項目投資增多,如東海橡膠工業公司的汽車用橡膠樹脂及制品、日立化工公司的汽車樹脂成型品、日本精機公司的汽車用表等項目。三是不同類型企業共同參與投資的項目增多,如由武田藥品工業、神戶制鋼所、三菱汽車等共同投資的項目;由三菱商事、伊藤火腿、中糧香港與中糧集團組建的綜合肉食公司等。四是投資多在東部沿海地區。日本企業對中國投資一般首選廣東地區,在那里生產后再向沿海其他地區和內地推銷產品。而最近日本企業到華東地區考察投資環境的企業家增多,今后可能會增加對那里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