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溫家寶總理在天津濱海新區調研期間說,金融危機已經四年了,這四年給我最深的教育就是一個國家要想能應對危機,必須有發達的實體經濟,而在實體經濟中又必須有創新的和科技的產業作為主導。這樣我們就會減少泡沫經濟對財政金融的沖擊,也減少國際金融市場對我們的影響。所以,今天我想講的一句話:我們要把很大的力量用到發展我國的實體經濟特別是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上來。
我們曾經多次強調:所謂的泡沫經濟,人們往往看到的是資產價格虛高。但實際上,資產價格的虛高往往是實體經濟虛弱所致。日本如此,美國、歐洲也是如此。
當年的日本,的確存在房價高漲、股價高漲的問題,但這僅僅是問題的表象。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在日元不斷升值、大量日本資本外溢的前提下,日本本土經濟“空心化”,它們希望產業轉型,產品升級以達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但這談何容易。而日本經濟恰恰正是死在了“實體經濟青黃不接”之時,當然很慘——20多年過去了,到現在日本都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經濟增長方向,因為失去的實體經濟產能永遠地失去了,而新的又找不到。
美國也一樣。過去30年的“債務經濟發展模式”,美國是在靠“借債消費”壟斷經濟增長,本土實體經濟十分虛弱,最發達的底特律工業區,也不得不依靠汽車金融業務、金融投資收益維持龐大的開支。所以,當金融危機發生之后,美國經濟根本得不到真實的恢復,而必須繼續、又無法繼續“債務經濟發展模式”,這就是美國最大的痛苦。奧巴馬試圖恢復實體經濟活力,可能嗎?美國的共和黨干嗎?
再看歐洲。此次在金融危機中挺立不倒的是誰?德國。為什么是德國?答案很簡單,因為其實體經濟強健。法國也還可以,那是因為其特有的奢侈品、藝術品擁有強大需求。
中國必須看到問題的核心:發展強大的實體經濟,才是避免泡沫沖擊的關鍵。不過,我們當然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但也絕不能放棄傳統優勢產業。因為,傳統優勢產業是國民經濟之本,是一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動力源泉,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土壤。所以,中國必須兩條腿走路,缺一不可。
溫總理短短的講話中,還體現了三大“政策主題”:第一,大力推進結構性減稅;第二,金融重點支持高端裝備制造業;第三,宏觀經濟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
讓金融、信貸向中小企業傾斜是不現實的,它們不可能獲得銀行的充分支持,但結構性減稅,尤其是針對高科技微小企業實施減稅,這是將優質小企業養大的關鍵性措施,這將有力地支撐中國經濟增長。
高端制造業往往是大型企業,更適合于金融的支持。尤其重大的看點是:總理對宏觀經濟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準確判斷經濟走勢出現的趨勢性變化,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保持貨幣信貸總量的合理增長,優化融資結構,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大力推進結構性減稅。重點在于“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符合產業政策的中小企業,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財政支出要把錢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