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國家保密局、最高檢通報了國家統計局干部孫振、中國人民銀行干部伍超明等泄露涉密經濟數據案件查辦情況,兩人因多次向證券行業從業人員泄露涉密統計數據分別獲刑。另據報道,我國宏觀經濟數據自去年5月以來屢遭泄露,目前檢察機關已立案偵查6件6人。
對此,不少網民表示,經濟數據頻頻“走光”,利益驅動是禍首。也有網民指出,數據頻頻泄密的根源在于經濟金融生態圈的整體惡化,若想規范金融市場,必先嚴懲“內鬼”。還有不少網民直言經濟數據保密管理中的漏洞,并建議治理泄密需有“重典”整頓之決心。
泄密背后是巨額利益
此前,路透社曾7次非常精準地“預測”中國經濟數據,對此,有不少網民指出,政府部門“內鬼”泄露數據,其幕后黑手主要是券商等金融機構,提前操作讓他們在不斷惡化的經濟金融生態圈中“受益匪淺”,而信息提供者所獲報酬也是異常豐厚。
署名“藍天不藍”的微博指出,包括CPI在內的經濟數據不僅直接關系到債券市場收益率的變化,而且是政府未來經濟政策放松或緊縮的風向標,如果提前得到經濟數據,就創造了一個投機性交易的機會,這種“提前布局”的收益是巨大的。
網民“智多星”也指出,許多金融機構的所謂經濟學家和研究人員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在充當“交際花”,拿數據甚至是他們的一項工作任務。通過講座、懇談會,甚至是飯局,這種“信息與錢的交易”“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個“良性互動”的利益鏈條也越來越龐大,越來越不可收拾。據說,在飯局上只是談談對宏觀經濟和市場的個人看法,一些司局級官員每次就有五位數收入,而若是售賣國家機關文件更是“收益頗豐”,有時一份經濟類文件能夠賣到40萬至60萬元。
保密管理存在薄弱環節
網民“我說了不算”指出,宏觀經濟數據大多由多個部門合成,傳遞的鏈條非常長,包括產生、分析、整理、形成以及最后的報送等環節,都會牽涉很多人,安全難以保證。加之很多文件常常會幾易其稿,部門之間也會多次流轉,其經手人員的登記流程與保密措施并未做足。另外,在中國,什么東西屬于保密范圍,界線往往模糊不清,這也是一個問題。
署名“舍得”的微博引用了國外保密環節的成功經驗:美國發布“關鍵聯邦經濟指標的編制、公布和評價”,公布機關必須有一崗位用來提供該機關所有經濟指標的公布時間表,該崗位任職人員的姓名、辦公地址、電話號碼必須提供給公眾,在正式公布之前,公開數據庫不應獲得任何數據或估計。一旦公告材料準備完畢,有關機關須加以封存。
署名“白頭翁”的微博也指出,宏觀經濟數據泄密反映出我國一些政府部門在重要的涉密經濟數據保密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比如關于涉密經濟數據的密級確定問題,關于涉密經濟數據的知悉范圍限定問題,關于涉密經濟數據的解密時間控制問題,還有知悉涉密經濟數據人員的審查教育問題等。
需有“重典”整頓之決心
署名“倪金節”的博客指出,經濟數據泄密不僅誘發金融市場波動,干擾市場公平競爭,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到中國經濟安全和統計部門權威性。隨著數只“小魚”落馬,對于早就應重點整頓的數據泄密問題,政府開始有清理的跡象。但目前數據泄密問題的嚴重性,絕非處理幾條“小魚”所能震懾的。沒有“重典”治泄密的決心,未來的“驚人預測”會不斷出現。
署名“厲健律師”的微博指出,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最高量刑僅7年,違法所得不用沒收、罰金無需繳納,從立法、司法角度而言,如此輕微的犯罪成本,根本不足以有效打擊該類犯罪。如果不通過刑法修正案提高量刑幅度,泄密之風將愈演愈烈。
署名“圣泉”的微博建議,做好數據保密首先要降低層級,其次是要明確責任。在具體細節上,要盡量減少接觸、知悉涉密經濟數據的人員數量,加強相關人員的審查和監督,并在制度上做到“權責對等”。其次,要加強教育培訓,通過各種形式幫助指導有關工作人員和涉密人員增強保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