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業界看好、媒體熱捧,另一邊卻是收入不足,盈利困難,這是我國社交網絡尷尬的生存狀態。作為互聯網一個新興的戰略卡口,社交網絡創業潮的明天將一片光明,還是趨向黯淡?現在都言之過早。
社交網絡競爭白熱化
進入2011年,國內社交網絡競爭格局突變。曾經掀起我國社交網絡第一波熱潮的開心網威風不再,而作為后起之秀的微博發展勢頭強勁。
《商業價值》主編張鵬認為,開心網由盛轉衰的命運演進是互聯網創業潮“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結果。2008年,開心網憑借幾個小游戲風靡全國,一度在Alexa全球網站排名中位居中國社交網絡第一名。近期數據顯示,開心網近一年半內每日用戶量跌去65%。“微博比開心網等網站的用戶上漲更快,因為它有更先進的信息流動機制,能承載更多的應用。”
新浪、騰訊今年第二季度財報分別顯示,其微博注冊用戶數均接近兩億,超過開心網和人人網的用戶數。此外,招聘求職、LBS(位置服務)、電子商務等垂直化社交網絡正在興起,而百度、淘寶等曾經的“局外人”也紛紛發出了進軍社交網絡的信號。
社交網絡為何成為群雄逐鹿的“戰場”?專家指出,社交網絡分割了其他互聯網應用的流量,成為門戶、搜索引擎之外的互聯網新入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其戰略地位已經不言而喻。這就是為什么社交網絡受到如此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
專家認為,國內社交網絡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開心網、人人網和51.COM為代表,這些網站都是因為玩游戲、看帖等特定需求,形成人群聚集。這些網站的核心在于應用和信息內容,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第二階段以微博為代表,它以信息快速流動為驅動力,彌合局部分割人群,帶來信息流通的革命式變化。第三階段是社交網絡真正發力的階段,電子商務開始在關系網中體現價值。
商業模式成軟肋
盡管商業前景被業界普遍看好,但是專家認為社交網絡目前仍面臨盈利困難、缺乏核心競爭力等諸多問題,而歸根結底,商業模式不清晰是最大軟肋。
大多數社交網絡的收入主要來自廣告、游戲和電子商務三塊。易觀國際分析師劉冠吾認為,廣告是目前我國大部分社交網絡的主要收入,但是量較小。而依靠電子商務貢獻收入仍比較遙遠,比如人人網旗下有社交電子商務網站,其收入占總營收比例非常小。“國內社交網絡盈利能力很弱,社交網絡的產值微乎其微,只是互聯網產業的一個零頭。”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多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說:“國內社交網絡普遍在商業和技術上缺乏核心競爭力,以模仿為主,獨創的少,所以才會出現‘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
姜奇平稱,國內社交網絡只在皮毛上和Facebook等社交網站比較像,其實是“偽社交網絡”,比如國內社交網絡還沒有一家能像Facebook一樣允許第三方開發者接入API(應用程序接口)。
早在2007年,Facebook就推出了開放平臺API,與第三方增值應用開發者進行合作,最終成為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截至2010年底,Facebook平臺聚集了超過100萬的開發者,50多萬個第三方應用。平臺開發者與應用開發者各司其職,以利益分成的形式構建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鏈。
相形之下,國內社交網絡的開放平臺建設差強人意。以開心網為例,2010年5月,開心網首次引入了第三方開發的組件,到今年1月才完全開放接入。姜奇平說:“開心網的失敗之處在于商業模式的不可持續性。既做平臺又做應用,遲遲不肯開放的做法使開心網備受業界詬病。”
差異化競爭是必經之路
盡管社交電子商務目前處于試水階段,但是電子商務將在社交網絡發展第三階段顯現價值的趨勢得到專家的認同。
劉冠吾稱:“差異化競爭是社交網絡求生存的必經之路。目前一個突出現象是垂直化社交網絡的出現,例如商務求職、婚戀交友社交網站。一些網站通過線下活動,來固化網上松散關系的經驗也是可取的。”
此外,人人公司董事長兼CEO陳一舟曾公開表示,支持旗下糯米網運營社會化的電子商務,社交電商化將是社交網站最重要的變現方式。
近期,開心網方面也宣布,將實施社會化的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和開放平臺三步走戰略,將社會化電子商務列為其走向實用化的第一步。
分析人士指出,未來社交網絡將越來越多地向移動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擴展。如何根據移動互聯網特點規劃社會網絡的功能應成為企業思考的問題。發展社交網絡的關鍵是要探索如何延展和鞏固網內關系。目前國內社交網絡產品的形態比較單一,作為基礎平臺,只看消息和玩游戲是不夠的,需要細分關系,建立更細致的群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