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9日,美國7家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貿易申訴,要求美國政府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板施加限制,并征收超過100%的反傾銷關稅。
據外媒猜測,曾獲美國能源部5.35億美元貸款擔保的加州太陽能面板制造商Solyndra本月宣布倒閉,再次引爆了美國國會與工會領袖對中國的新一波貿易戰的導火索。
美企業抱團控訴中國
其實,今年以來,美國已有3家光伏企業倒閉。此次美國7家太陽能電池板生產企業控訴中國光伏企業的主要理由在于,中國一些光伏企業以超低價出售多晶硅光伏電池等產品,傾銷幅度超過100%。由于中國光伏組件價格過低,美國流失了數以千計的工作機會。同時,美國企業還指責中國政府向國內生產企業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補貼,補貼內容包括供應鏈補貼、設置貿易壁壘等。
對于上述控訴,中國光伏廠商并不認可。一家國內知名的光伏組件企業相關人士對記者透露,中國光伏制造實際并沒有得到政府的大量補貼。銷售價格較低一方面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所致;另一方面,大量光伏下游組件是勞動力密集型的,而中國產業工人的工資相較于美國低了許多,因此產品價格比美國市場上的低一些也是合理的。
目前,美國商務部還有20天時間決定是否啟動調查,做出初步決定需要4-6個月,整個調查的完成需要約一年的時間。但是,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企業即使不能勝訴,也可以利用其最擅長的法律使中國產品在訴訟期內暫時減少甚至停止出口至美國。而這一做法對目前銷售情況堪憂的國內光伏企業來說,可能會雪上加霜。
競爭不力轉用貿易保護
然而,這并不是美國方面第一次針對中國光伏市場的行動。約在1年以前,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針對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已經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要求進行301調查。那么中國光伏企業是不是就如美國所說,低價傾銷影響了美國的光伏市場呢?
事實并非如此,光伏企業這些年在中國的發展相當迅猛。雖然早期,美國企業確實存在優勢,但現在,中國企業的技術也不再落后,僅2010年,中國的光伏組件出貨量就占據了全球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品牌方面,中國的品牌占據了全球組件前十位的半數以上。
“在不到5年時間里就從領先中國一大截變成落后中國一大截,只好訴諸貿易保護主義。”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光伏制造業的倒閉是因其自身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梅新育分析,美國企業發起訴訟背后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受美國國內低迷經濟狀況所致。過去美國過于重視虛擬經濟發展,而忽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就如它們不是沒有拿到大量的貸款,有些企業也拿到了幾億美元貸款,但是最后還是倒閉了。“得到這么多貸款擔保還要垮,可見美國企業無能。”梅新育說,美國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將問題轉嫁給中國等其他國家。
而針對美國光伏企業所指責中國政府給了光伏企業大量補貼的不實理由,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對記者表示,外界之所以會認為中國政府給了大量支持,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中國國情導致的。他認為,比如國內不少光伏企業獲得了國家開發銀行的信貸,但是國家開發銀行并不是政府,是商業化程度很高的銀行,它的貸款活動也是以商業利益為出發點。
貿易保護只能兩敗俱傷
從全球的市場情況來看,中國現在全球光伏第一大應用市場還是歐洲,占了全球裝機容量的60%-70%左右,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北美也只占12%左右。
所以,據梅新育估計,美國即使這次起訴成功了,對光伏企業的影響也不是最嚴重的。因為真的征了100%的關稅,組件成本上去了,電站安裝成本也會上升,電站運營利潤會隨之下降。只要美國買家能夠接受就行。“到時候總的安裝量下來了,最后受害的還是美國。”
梅新育表示,如果美國光伏企業起訴成功,雖然會給中美光伏行業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但對美國來說影響更深遠,因為這實際是助長了美國企業在技術上的不思進取。美國鋼鐵行業對保護依賴了60多年,還是從世界第一淪落到現在,如今其光伏產業是否要重蹈覆轍呢?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學院主任何茂春對此也表示認同,他說:“美國必須要算這么一筆賬,他頻頻與中國的貿易摩擦能否從中撈到好處呢?”
何茂春對記者表示,中美這兩個大國擔負著全世界經濟復蘇的重擔,是一對難兄難弟。兩國在交往過程中競爭是難免的,但不能片面地夸大,那不是主流,兩國還是應該著眼長遠,為了今后更好的合作。如果美國過于頻繁地使用貿易保護政策,其結果必將演變成貿易保護主義,這既不符合WTO規則,也對中美關系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中國既要頂住來自美國的壓力,同時也要采取必要的貿易保護手段對美國進行反擊。
“讓美國折騰去吧!”此外,梅新育建議,我國的光伏企業一邊應訴一邊通過直接投資規避,或是開辟新市場。讓美國政府反省:自己在產業發展方面是否有缺陷?是否該向中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