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招投標領域是無標不圍,無標不串。”江西省某地級市招投標中心主任李某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當前99%的招投標項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圍標”、“串標”問題。
“通過圍標串標從招標市場上分一杯羹,是他們的生存之道。”江西一家建筑企業熟知“行規”的人士透露,目前市場上許多建筑公司都是皮包公司,這些公司沒有機械設備,沒有施工隊伍,是專業的圍標公司。他告訴記者,通常情況下,這類企業在得知某一工程招標信息后,便開始忙著從各正規的建筑企業租借資質,除了支付上千至數千的租借費用之外,還必須承諾中標后給相關建筑企業上繳標的金額2~3%的管理費。
江西省吉安市人民檢察院職務犯罪預防處副處長劉秋培說,除了圍標串標手段背后,還衍生出諸多操縱招投標的方式:招標方通過“量身定做”設置門檻方式排除其他潛在投標人;規避招投標標準,將整體項目化整為零或分段實施,使之達不到法定的招標工程規模標準,再通過直接“邀標”方式定標;將招標工程淪為“釣魚工程”,投標方先通過很低的價格競標成功,再通過賄賂等手段通過招標方變更設計方案或追加工程量,從而達到謀利的目的。
權力制衡機制缺失、監管機構的設置不合理、法律制度不夠健全、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夠嚴厲,都是招投標領域腐敗案件頻發的原因。江西省政協常委李季仁認為,監督機制不夠健全,對打擊招投標活動中的圍標串標行為缺乏必要的監督制約,監管不到位,在一些“招拍掛”活動中,監督部門象征性參與監督,使監督流于形式,甚至為投機者披上合法外衣。
其中,一方面高利潤回報與串通投標低成本之間形成的巨大反差,讓串通投標者趨之若鶩,對招投標違規一般按中標價5‰至10‰罰款,與20%以上的高額利潤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另一方面,現行有關招投標的法律法規中“原則規定多、具體細則少,禁止規定多、配套罰則少,部門規定多、適用規范少”,導致一些招投標人員涉案后,用《刑法》又夠不上,按黨紀、政紀處理又不符合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