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蘋果砸進未名湖,陣陣漣漪撩撥著輿論的心弦。
在一片爭議聲中,位于北京大學圖書館三樓的“良玉蘋果校園體驗中心”昨日已經對外開放。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這間不足40平方米的體驗店發現,駐足體驗者零星可數,咫尺之遙的則是圖書館大廳內埋首苦讀的莘莘學子。
萬物皆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無論是砸中牛頓的那只蘋果還是眼下這只入駐高校的蘋果。
“為什么會把店開在圖書館,這不是給蘋果做廣告嗎?”一位路過的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別人都在旁邊學習,店里人來人往地去咨詢體驗?”
這是自清華等高校教學樓商業冠名引發爭議之后,象牙塔內冒出的又一個公共話題。
這家蘋果體驗店的店員告訴本報記者,他們不會商業化,“會等到校方同意”,但其又同時表示,師生若有購買需求可以滿足。
正略鈞策分析師唐欣認為,毫無疑問,這一合作對經銷商而言是一種商業行為。
數字化合作
多名學生告訴本報記者,體驗店的位置原本擺放著很多桌椅,是學生上自習的地方。
北大圖書館館長辦公室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蘋果體驗店只用來展示和體驗,原則上不建議銷售產品。
其稱,雙方合作的目的在于促進圖書館的數字化、信息化,有利于師生了解更多的信息技術。
當地媒體援引該店劉姓店長的話說,這個體驗中心主要展銷蘋果產品。
昨日,這家體驗店店員告訴本報記者,該店只允許產品展示,向學生提供產品體驗,不允許商品銷售。
“我們不會商業化,會等到校方同意。”該店店員表示。
但他們并不排斥變通。上述店員告訴記者,如果師生有購買需求,可以在店里憑證件填寫一張申請單,該店會提交到蘋果公司從其他渠道調貨。
本報記者注意到,體驗店門外走廊兩邊展示柜貨架里擺放著許多如蘋果電腦包、手機套、耳機、鼠標等相關配件,只是沒有標出價格。
遮遮掩掩
上述劉姓店長對媒體表示,公司還在首都經貿大學等高校內或周邊開設體驗店,但“在圖書館開店,北大還是首家”。
蘋果究竟是通過怎樣的協議進入北大圖書館進行相關合作的?體驗店是否需要付給圖書館場地租借費用?
昨日本報記者向北大圖書館處求證上述信息時,一名工作人員以領導出差為由拒絕采訪。
當本報記者致電北大圖書館相關負責人時,對方則表示在開會不予置評。
但據上述工作人員介紹,體驗店確為促進圖書館的數字化、信息化,北大將在近日就合作一事發布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與北大圖書館合作校園體驗店的并非蘋果公司本身,而是其代理商上海良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良玉”)。
本報記者昨日致電上海良玉,對方確認了與北大圖書館合作一事,當被問及具體的合作協議等內容時,表示領導出差無法接受采訪。
上海良玉在其網站上稱,該公司主要代理包括蘋果、索尼、佳能(微博)等在內的電腦品牌、數碼產品和軟件。
在一家招聘網站上,上海良玉在簡介中自稱“連續5年為蘋果電腦全國銷量第一”。
事實上,該公司目前還在北京多所大學招聘校園店店長。
經銷商與高校合作的做法,是否符合蘋果的規定?是否需要相關的手續?蘋果公司尚未對本報記者作出回應。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易告訴本報記者,蘋果對于經銷商的管控一向非常嚴格,從該經銷商的招聘規模來看,與北大圖書館的合作應該是經過蘋果默認或同意的。
他認為,北大圖書館不可能免費提供場所,以營利為目的的經銷商更加不具備進行公益行為的動力,如果說沒有商業目的很難令人信服。
漢王內部人士昨日對本報記者表示,2009年漢王也曾與北大圖書館有過合作,當時的做法是由北大采購加漢王贈送的方式,免費提供學生使用漢王電子書學習、查閱資料。這種與高校的合作都由企業發出,旗下經銷商的這種做法在業內并不常見。
學生不買賬
一間不足40平方米的體驗店里和屈指可數的幾臺電腦、數碼產品,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圖書館的數字化、信息化?
“商業化的行為會破壞自習室的學習環境,目前還沒有看出這家店將如何真正服務師生的學習和生活等方面。”一名學生告訴本報記者,學校這種將店鋪引入公共資源圖書館的做法并沒有征求學生的意見。事實上,北大與中關村近在咫尺,想要購買蘋果產品也并非難事。
蘋果聯手高校,國外并非沒有先例。
在蘋果官網展示著不少蘋果產品的教育應用案例,例如在美國費城科學領導學院,每名九年級學生在入學時都會得到一臺Mac,借助照片、動畫和聲音多種方式展現對數學概念的掌握;在密蘇里新聞學院,Mac已成為課程中常見的電腦,在完成Mac筆記本電腦與課程的結合之后,該校正考慮把iPad和iPhone設備作為移動工具應用于新聞教學之中。
“如果真是以教學信息化為目的,不如學校與蘋果合作,像國外高校那樣購置一批蘋果產品借給師生使用來得實際。”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對商業行為的定義并不是看其是否發生了銷售,是否產生了利潤,而是看是否有助于產生經濟利益。包括對產品、服務,甚至品牌的宣傳都是商業行為。”唐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