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大縣陜西神木“試水”免費醫療引起全國叫好,不過很多人認為這只有在礦產資源豐富、財政實力特別強大的地方才能夠做到。湖南省南部偏遠的農業縣藍山縣,今年自發探索新就醫模式,讓全縣農民在鄉鎮衛生院看病全額報銷,這在湖南尚屬首例在全國也不多見。一個財力有限的小縣怎樣做到農民看病全報銷,這條路能走多遠,經濟參考報記者最近專程前往藍山縣實地調查。
“十加百”模式讓山區農民得實惠
經濟參考報記者8月走訪藍山縣幾家鄉鎮衛生院時了解到,經過半年時間的探索與實踐,藍山縣“10+100”的就醫模式,不僅減輕了農民負擔,減少了農民新農合報賬的諸多麻煩,規范了鄉鎮衛生院的用藥管理,還對構建更加和諧的醫患關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8月18日,在湖南永州市藍山縣最偏遠的新圩鎮中心衛生院病房內,新圩鎮7組81歲的農民胡必言大爺正細心照顧因膽囊炎住院的老伴李六紅。
因長年彎腰在地里勞動,胡大爺落下了腰椎間盤突出的老毛病。他指著躺在病床上吊水的老伴告訴記者,“六妹子患有膽囊炎、胃病、風濕病等疾病,去年帶她上縣里看病,一天打了十多瓶吊水,一天就花了1000多元。”
今年1月份,聽說在鄉鎮衛生院看病可以全報銷,胡大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帶老伴到衛生院看病,發現治療效果不錯,衛生院醫生的服務態度也很好。“老伴住院時間最長的一次住了25天,我們就交了100元,這就是看得見的實惠。”胡大爺說,“等六妹子這次出院,我要來這里治療自己的腰椎病。”
藍山縣衛生局局長吳友忠介紹,以前一些農民認為鄉鎮衛生院藥價虛高不愿到衛生院看病拿藥,有病直接到縣醫院就醫,或者干脆到郴州、長沙等地治療,加重了經濟負擔。
2011年藍山縣新農合籌資7500萬元,在充分調研確保新農合資金安全基礎上,藍山縣通過試點推行“10+100”新型就醫模式,逐步在全縣25個鄉鎮衛生院實現參合農民看門診住院全報銷,保證農民小病不出鄉,切實減輕了農民就醫負擔。
吳友忠介紹,推行“10+100”新型就醫模式以來,參合農民因病在鄉鎮衛生院就診自付10元,其余全額補償;參合農民在衛生院住院治療每次住院自付100元,住院期間,國家和省公布的基本藥物費、一般檢查費、治療費、手術費、普通床位費、護理費、內置材料費可以在衛生院進行即時全額報銷。
藍山縣衛生局一份調研報告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藍山縣衛生院共接待門診10.1萬人次,補償資金240萬,占預算資金的40%,次均費用33.5元,比去年減少38元;住院治療6000多人次,補償資金348萬元,占預算的49%,平均費用650元,比去年減少近240元,共為農民減少醫療負擔1100萬元。
記者在采訪時,群眾普遍反映“10+100”新農合補償模式讓老百姓得了實惠。
胡必言大爺說:“出10塊錢門診看病,出100塊錢住院治病。以前我和老伴生怕醫生開需要自費的貴藥,每次住院都要花大幾百元甚至上千元,心疼啊!現在100元就能住院看病,我們報銷簡單了,看病不難了,心里也不慌了!”
71歲的藍山縣下清涵村農民田嬌娥告訴記者:“我(上世紀)90年代起,腰椎就有問題,以前看病總擔心藥貴,就要醫生少開點藥。現在交10元錢就能拿藥,100元錢就能住院。我心里踏實了!”
藍山縣最大的衛生院竹管寺中心衛生院負擔著4萬余人的醫療任務,衛生院院長封舉林介紹,自2011年3月推行新農合補償模式以來,住院病人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以上。為了減輕困難群眾負擔,衛生院還對于農村五保戶、低保戶住院減免起付線,讓群眾真正享受到“免費醫療”。
“小處方”換來更和諧的醫患關系
“到衛生院看病的人多了,人均次門診費、住院費下降了”,新圩鎮中心衛生院院長龍繼平對此有明顯的感受,他告訴記者,“10+100”模式實施以來,鄉鎮衛生院門診病人大幅度上升,但醫生開的處方越來越小,目前人均門診處方由去年同期的60元/張下降到30元/張,降低了50%。
龍繼平說:“這半年以來,我明顯感覺到醫患關系越來越和諧了。以往,總有一些病人認為醫生開的藥品是自費藥而且價格虛高,因過度醫療而引發的醫患糾紛偶有發生,但今年1月以來,衛生院還未發生一起因過度醫療而引發的醫療糾紛。”
“鄉鎮衛生院多收費是侵害參合農民利益的行為。”這是記者在藍山縣竹管寺中心衛生院大門口看到的一幅標語。
藍山縣竹管寺中心衛生院院長封舉林介紹,為了確保衛生院的公益性,醫院嚴禁醫生開“大處方”,一旦發現問題立即處以10倍罰款。
封舉林介紹,“10+100”新農合補償模式以來,2011年1月至6月,衛生院人均次住院費由去年同期的994元下降為680元,降低了32%,人均門診費由去年的52元下降至30元,降幅為42%。
吳友忠介紹,藍山縣衛生局成立了藍山縣鄉鎮衛生院管理中心,內設會計核算室和業務督導室,統一指導和管理全縣鄉鎮衛生院的業務和財務,加強對各鄉鎮衛生院人均住院費、藥品比例、日均住院費用、人均住院天數等項目定期考核,嚴格獎罰。并且按照患者日均費用和次均費用進行考核,實行基金總額控制。
吳友忠介紹,為了確保鄉鎮衛生院醫生積極性,藍山縣在衛生院采取績效考核的方式,醫生的績效工資為60%的基本工資與40%的獎勵性績效工作組成,獎勵性績效工資與醫生的工作量掛鉤。此外,衛生院在年底將對醫生進行“二次獎勵”,即“超任務獎勵”。目前,藍山縣鄉鎮衛生院人平績效工資每年13500元,與該縣公務員的津貼相當。
湖南省衛生廳黨組書記肖策群認為,“10+100”的就醫模式通過盤活新農合資金,合理運用醫療資源,提高了農民水保障,不僅減少了農民新農合報賬的很多麻煩,還規范了鄉鎮衛生院的用藥管理,減輕了群眾醫藥費用負擔,醫患關系也更加和諧。
改革還需破解三難題
隨著老百姓對藍山縣“10+100”新模式的認可,鄉鎮衛生院看病人數日漸攀升,一些衛生院醫護人員反映,目前衛生院運行存在以下困難:一是醫護人員、技術人員存在一定缺口,以藍山縣最大的竹管寺中心衛生院為例,醫技人員的缺口在10人左右;二是衛生院檢查設備老化亟待更新,以便更好地為當地群眾建立健康檔案,更好地落實疾病預防工作;三是藥物特別是抗生素藥物的缺乏,目前基本藥物目錄藥品還不能完全滿足基層群眾的用藥需求。
“哪怕政府少上一個項目,也要拿錢搞好鄉鎮衛生院綜合配套改革工作”,藍山縣縣委副書記譚立宏表示,藍山縣將加強對鄉鎮衛生院綜合配套改革,今年藍山縣縣財政投入鄉鎮衛生院改革1063萬元,確保好政策真正落實,確保老百姓真正在家門口享受到便捷的醫療服務;此外,為避免鄉鎮衛生院“房子有了、藥價降了、醫生走了”的狀況出現,今年藍山縣將為鄉鎮衛生院招聘100名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加強衛生院人才隊伍建設。
湖南省衛生廳黨組書記肖策群表示,通過不斷完善“10+100”就醫模式,將有可能在全省范圍內推廣,讓更多農民“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肖策群表示,湖南省將不斷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件水平,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鄉鎮衛生院“軟實力”,力爭到2012年實現每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