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京華時報》報道,日前,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文、自然之友(微博)、環友科技、南京綠石等五家民間環保組織聯合發布了蘋果公司供應商環境污染調查報告——《蘋果的另一面2》,報告稱蘋果公司的污染排放正隨產量擴張而蔓延,嚴重威脅了當地環境和公眾健康。加上環保組織于1月發布的一期報告《蘋果的另一面》,兩次調查發現共有27家蘋果供應商先后出現環境問題。 在IT領域,遠不止蘋果一家跨國企業污染我國。從去年4月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文、自然之友、環友科技中心等36家民間環保NGO通過實地調查,發現29家國際知名IT企業產業鏈中的生產企業存在重金屬排放超標的問題。只不過,蘋果公司像康菲石油公司一樣,不服中國“管教”,因樹大招風,才被推到輿論的前臺。 跨國企業在中國污染,早已變得見怪不怪。2008年環?偩止家环菽陥笾赋,2004年至2007年間,共有130家跨國公司存在環境違法行為,地域涉及19個省區。這130家跨國公司多數來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既有世界知名品牌,也有“世界500強”。 這些跨國企業在本國或其他國家,大都老實本分,可是下嫁中國后,變得猖狂猙獰起來。客觀分析,主要與制度安排有關,污染公共政策存在天然缺陷。比如,跨國企業常常利用現實的法律漏洞,規避中國法律的懲罰;中國在整治跨國企業污染方面,采取的是相對溫和的態度,而缺少“鐵腕”手段。去年的墨西哥灣漏油事故,九天后,美國當局及司法系統就開始全面介入事態進展,并成立了總統委員會對漏油事故進行調查。反觀康菲污染事件,事發兩個多月,才由國家海洋局聯合六大部委組成康菲溢油事故聯合調查組,至今為止,也沒見到任何實質處罰措施。 在國外,企業會因為環保問題導致品牌公信度下降,受到消費者無情“拋棄”。而在中國,普通消費者只關注企業產品質量和價格,環境污染問題并不影響其對企業產品的選擇。在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縱容了跨國公司污染的囂張。 中國防止跨國公司污染,首先要修訂現行的法律法規,修補防污染制度上的“漏洞”,從而杜絕污染領域的“管涌”;其次是借鑒國外監管模式以及把治理污染納入當地政府的政績考核,從而嚴厲打擊跨國公司的污染行為;最后,還要扭轉消費者環保觀念,凡遇到跨國企業污染時,公眾要主動放棄對這些企業的品牌購買,借此倒逼跨國企業重視污染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