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5日,甘肅省農牧廳與千鄉萬才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網建設協議書》,標志著甘肅成為國內首個政府職能部門與外資企業合作發展省內農業電子商務的范本。作為中國西部地區的農業大省,甘肅農牧廳率先利用電子商務模式,信息上聚合全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將省內特色農牧產品信息化、網絡化。這一審時度勢的選擇,與千鄉萬才公司共同構筑起西部與中東部地區交流的物聯網。
政企聯袂開辟農業經濟發展新模式
地處中國西部的甘肅,農牧產品種類繁多,自然環境多樣,地理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發展很不平衡。隨著改革開放多年來,探索一條適合本省農業經濟發展道路的努力一直是政府的頭等任務之一。具體來看,大多數偏遠地區,雖然特色農牧產品較多,但卻沒有轉化成實際的財富。究其原因在于當地信息的閉塞,不僅市場資訊匱乏,更嚴重缺乏與中東部地區的交流溝通。農業發展中暴露出的頑疾始終得不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式,這也不折不扣的成為制約當時甘肅農業發展的瓶頸。
甘肅農牧廳與千鄉萬才這次政企合作的項目,是政府的一次大膽嘗試,也讓全國看到了農業信息網絡化的新道路。不得不說這一次甘肅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項目合作恰滿一年,經歷了各種困難,可以說已經堅實地邁出了步伐。登錄該平臺的合作社達到1748家,匯集產品供求信息3189條,訪問量過萬的合作社60家,規?梢娨话摺
平臺運作的具體方法是:在甘肅全境以合作社為單位,將每個合作社特色農產品信息上傳發布到甘肅農民合作社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通過網絡平臺完成產品展示、貿易洽談以及在線下單等商務貿易。讓農產品交易不再受地域限制而發展滯后。
國內農產品主產區眾多,但是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地區還不具備像甘肅這樣由政府和企業強強聯手打造的覆蓋全省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甘肅開中國農業網絡貿易之先河,將農副產品傳統見物議價的線下交易模式逐步向線上模式發展,借助網絡力量擴大農產品交易輻射范圍。由此,意味著甘肅農業已不再局限于省內及周邊省市交易,而是將貿易合作的觸角伸向更為發達的中東部地區及各大沿海城市,甚至接受全球性貿易訂單。
“祥云計劃”構建農牧產品貿易新渠道
千鄉萬才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已故董事長溫世仁先生為了實現“西部開發十年可成”的宏偉愿景,提出以企業運作的方式解決貧窮問題,而非單純的慈善扶助,這不得不說是一項創舉。溫先生認為“網絡是上帝給窮人最好的禮物”,為了幫助西部地區從農業社會直接邁入信息社會提出了用網絡改變命運的七步走即:以校領鄉、電子商務、改善農牧、網絡城鄉、促進聚居、興服務業、遠距雇傭。借助網絡的力量開發西部,借助高端IT技術構建農牧產品貿易新渠道,借助電子商務促進甘肅農業經濟的全面繁榮。
甘肅農民合作社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從構建之初就將運營定位鎖定服務甘肅合作社,為其搭建起一座基于CISS技術“聯結東西”的電子商務橋梁。從根本上實現農產品網絡化和高端商品化。為甘肅省百余家合作社實現找生意、做生意、管生意的三大迫切需求。找生意即商機管理,千鄉萬才將提供一個綜合性的網絡服務平臺發布各類農牧產品供求信息,促使當地了解外部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訂單式的生產加工。做生意及品牌建設,將當地特色農產品以品牌化經營的理念嚴格要求,保證產品品質和品牌形象。合理利用合作社綜合服務平臺進行有效的產品網絡推廣。同時合作社信息網也將及時提供價格信息的發布和獲取,把供求信息主動推送至相關合作社,縮短產品中間渠道環節,最終實現“農超對接”。管生意即生產管理和質量控制,甘肅省農牧廳是產品質量安全的追溯平臺。對于上平臺的所有農產品全面推行合作社服務平臺制定的QQTC(品質、數量、時間、控制)質量認證和標準化流程。
利用網絡媒介將現代流通方式引向廣闊農村,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起來,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針對“農超對接”計劃,合作社信息平臺可提供產品追溯查詢功能,可查詢到產品的生產合作社、生產地點、生產標準、收獲時間、化肥農藥使用情況、產品檢驗檢測情況等。建立嚴格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是增進合作社與超市合作的基本保障。農產品產地準出的產地出售、產地證明、檢驗合格證等信息都可進入這個系統。這樣一來,為農產品的市場準入提供明證,也為電子商務在甘肅的推動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