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8月31日,上市公司2011年中報披露完畢。雖然A股上市公司通常只是習慣于進行年終分配,但今年中報仍有87家公司推出了利潤分配方案,其中,提出10送轉5股以上的上市公司就多達50家。分配比例最高的龐大集團,推出的分配預案為每10股轉增15股。而且,今年中期分配的一個明顯特點是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成了分配的“主力軍”,共計有61家公司,占比70%;并且分紅派現慷慨的公司也多為創業板和中小板公司。
面對上市公司的高送轉、高派現,人們很容易把它與上市公司對投資者的回報聯系在一起。尤其是當創業板與中小板成了利潤分配“主力軍”的時候,更容易給市場一種錯覺,似乎創業板與中小板公司更注重回報投資者。這其實只是一種表象,實際上在創業板與中小板成為利潤分配“主力軍”,在上市公司高送轉與高派現的背后,往往存在“四大貓膩”。
首先,推出高派現的利潤分配方案主要是滿足控股股東或大股東對現金的需求。推出高派現的公司,主要以創業板、中小板上市公司為主。這些公司往往上市時間不是很長,控股股東與大股東所持有的股份還不能套現。為此,這些控股股東與大股東需要上市公司進行高派現來滿足他們對現金的需求。
其次,推出高送轉旨在為限售股的套現作準備。一方面通過高送轉,可以擴大公司流通股本,增加股票的流動性。另一方面通過高送轉,可以進一步攤薄限售股的成本。此外,高送轉還可以激活股性,推高股價,讓限售股套現時獲得更多的盈利。
其三,推出高送轉也是為了配合企業再融資的需要。對于那些將要再融資的公司來說,推出高送轉方案,既可以推高市場價格,又可以攤薄再融資價格,這是有利于再融資順利實施的。而對于已經實施再融資,尤其是已經實施定向增發的公司來說,推出高送轉似乎已經成了股市的“潛規則”。
第四,推出高送轉方案也有配合市場炒作之意。通常說來,推出高送轉公司往往在方案推出前,其市場走勢就是比較強勁的。而在這種強勢的背后,則是機構投資者進駐其中。因此,一些上市公司推出高送轉不乏配合機構炒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