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9-02 作者:徐銳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記者翻查大量研報發現,瑞銀證券在上市公司調研方面,尤其是在對未來業績預測上,其“激進作風”不止體現在龐大集團、比亞迪兩公司上。僅僅是龐大集團、比亞迪相關投資價值分析報告的撰寫者,便曾發布過一些頗為“大膽”的研究報告。
在為詢價對象提供的投資價值分析報告中,對保薦項目的經營前景“夸夸其談”,并將“離譜”的盈利預測指標傳遞給機構投資者;而現實卻是兩大保薦項目上市后公布的首份財報業績均大幅下滑、快速“變臉”。瑞銀證券的美好描繪與龐大集團、比亞迪真實業績之間形成的巨大反差,相當“刺眼”。
記者翻查大量研報發現,瑞銀證券在上市公司調研方面,尤其是對未來業績預測上的“激進作風”不止體現在龐大集團、比亞迪兩公司上。僅僅是龐大集團、比亞迪相關投資價值分析報告的撰寫者(龐大集團為趙琳、潘嘉怡;比亞迪為陳國喜),便曾發布過一些頗為“大膽”的研究報告。
回看本報昨日報道,在由趙琳、潘嘉怡撰寫的龐大集團投資價值分析報告中,盡管兩人在報告中已經作出“隨著公司近年銷售網絡的擴張,銷售費用率及管理費用率主要將跟隨前線銷售人員及管理人員數量及成本的提高而上升”的判斷,卻依舊預計龐大集團今年凈利潤將大幅增長至18.1億元。如今看來,正是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的大幅增長導致龐大集團上半年凈利大降36.2%,僅4.04億元。
針對這份報告,記者昨日與趙琳取得了聯系,但她并不愿意就盈利預測的巨大差異作出任何說明。
而記者還注意到,趙琳攜手潘嘉怡最近還曾發布了針對雙匯發展的調研報告,其中的分析觀點竟與龐大集團驚人相似。該報告指出,得益于整合帶來的上下游產品收入空間、利潤率增長勢頭以及穩定的費用率,預計雙匯2011-2015年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43%。更令人咋舌的是,瑞銀該份報告竟是在充分預計雙匯發展上半年業績大降逾八成的基礎上(雙匯發展上半年凈利7597.95萬元),預測公司今年凈利潤將達到20.67億元。
依照瑞銀觀點,該盈利預期乃是在假設雙匯資產注入完成后所作出。但事實上,雙匯發展相關資產注入方案目前仍處于監管部門審批階段,尚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而這也再一次將瑞銀證券在投研上的激進作風體現無疑。
不僅如此,在對雙匯發展的經營前景進行一系列分析后,該報告隨即給予雙匯發展“買入”評級,并開出了122元的超高目標價,而公司目前股價則僅為70.8元。需要指出的是,與龐大集團所用估值方法相同,瑞銀所提出的上述高目標價同樣是基于瑞銀VCAM工具進行現金流貼現絕對估值推導而來。
除趙琳、潘嘉怡外,在比亞迪詢價階段撰寫相關投資價值分析報告的陳國喜,在其所發研報中所闡述的觀點同樣曾“語出驚人”。
去年12月,瑞銀發布有關特爾佳的研究報告。在該報告中,陳國喜?預計強制性國家標準《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將在2011年完成修訂、并于2012年開始實施,并以此為基礎對國內緩速器龍頭特爾佳進行了多項分析。“即便在我們略偏保守的中性假設條件下,公司2011至2016年的凈利潤復合增速也將達到67%左右。”同時,陳國喜“大膽”預測特爾佳2016年凈利潤將達到7.07億,并將其市值按照7.6%的權益資本成本貼現至2010年,最終拋出了28.75元的目標價。事實上,特爾佳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滑5%,只有173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陳國喜上述研報發布時,特爾佳股價正處于高位盤整階段,而此前兩個月內飆漲一倍左右。然而,就在這份研報發布后,特爾佳股價在短暫突破20元大關后便一路下滑,目前已跌至12元左右,牢牢套住了前期高位追漲的投資者。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