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總經濟師楊紹品在貴陽召開的“西南地區農業抗旱工作座談會”上表示,西南地區要深入研究分析旱災發生規律,總結抗旱工作經驗教訓,大力發展發展避災農業,加快建立農業抗旱長效機制。 據楊紹品介紹,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國干旱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廣、程度越來越重,干旱缺水對農業生產的威脅越來越大,應對大范圍、長時間的旱情已成為糧食和農業生產的常態。特別是近5年來,西南地區干旱影響日益加重,2006年川渝大旱損失糧食100億斤,2010年西南地區冬春連旱造成夏糧減產34億斤,當前的嚴重伏旱又給秋糧生產造成了較大損失。 針對這一情況,楊紹建議西南地區加強旱災規律研究,組織農業、氣象、水利等行業的專家,開展西南地區旱災孕災環境、致災因子、災變機理等課題研究,把握旱災長期發展趨勢,為農業抗旱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依據。 楊紹品認為,西南地區在加強抗旱設施建設、完善災害應急響應機制的同時,還應大力發展避災農業。他建議,西南地區今后可以根據氣候條件變化和水資源特點,適當壓縮冬小麥、冬油菜,大力發展耐旱型春玉米品種,減輕旱災影響;大力推廣旱作節水技術,設施農業、果園和菜地,充分利用噴灌、滴灌設施,大力發展水肥一體化技術。西南地區還可借鑒西北干旱缺水地區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經驗,結合本區域農業生產實際,在試驗示范的基礎上加以推廣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