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61家基金公司旗下763只基金半年報披露完畢。天相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行業整體虧損1254.33億元,各家基金公司無一實現正收益。并且最近一年基金存量持有人數量減少了804.87萬戶,造就了中國基金業史上最大規模的客戶流失潮。
基金上半年虧損 無一公司實現正收益
今年上半年,市場行情波譎云詭,基金賺錢面臨巨大挑戰。統計顯示,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分別虧損789.45億元和478.55億元,兩類基金虧損合計超過1268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平均單只虧損1.48億元,混合型基金平均單只虧損1.44億元。在股基遭遇“沉淪”的同時,債券型基金的日子亦不好過。數據顯示,上半年債券型基金虧損6.01億元。分析人士稱,債券收益率的不斷攀升加之權益類投資市場的乏善可陳,使得債券型基金上半年同樣遭遇“囊中羞澀”的尷尬。
對公司而言,公司規模越大
“受傷”越深。上半年無一家基金公司的旗下基金整體盈利。其中,嘉實、易方達、華夏、銀華、大成等一線基金公司因為管理資產規模龐大,成為虧損的重頭,其中利潤折損最大的嘉實基金上半年虧損了83.49億元。而反觀虧損較少的基金公司,多半屬于中小型規模。分析人士稱,對于規模龐大的百億級基金而言,由于基金規模偏大,在結構調整和減倉方面無疑會出現一定困難導致進度較慢,而在今年上半年風格切換速度如此迅速、市場熱點轉移如此頻繁的背景下,這樣的“尾大不掉”無疑對基金的賺錢收益設置了更大的障礙。
基金持有人一年銳減804萬
基金2011年半年報統計顯示,基金存量持有人總戶數目前為9160.75萬戶,比2010年中期的9965.62萬戶減少了804.87萬戶,減少比例超過8%,比2010年年底的基金存量持有人戶數也減少了超過330萬戶。
混合基金成為基金持有人戶數流失規模最大也是比例最高的一類基金:統計顯示,混合基金的持有人戶數從2010年中期的3344.34萬戶下降到了今年中期的2922.28萬戶,凈減少了422.06萬戶,減少比例高達12.62%。股票基金持有戶數損失也較為嚴重。2010年中期股票基金持有人有5727.3萬戶,但到了2011年中期時卻只有5349.35萬戶,一年時間減少了377.94萬戶,減少比例為6.6%。
另外,最近一年基金持有人戶數減少超過800萬戶是在新發近200只基金基礎上的,如果扣除新基金帶來的持有人戶數,那么老基金實際減少的持有人戶數將超過1100萬戶。業內專家分析,持有人的大量流失是目前基金業面臨的嚴峻形勢,特別是那些流失的基金持有人中絕大多數是因虧損或長期虧損后回本而全部贖回了基金,如果未來沒有特別明顯的賺錢效應,這一千多萬客戶體驗很差的老基金持有人是很難回流到基金市場。
基金業資產規模只減不增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部基金總資產規模為23319.07億元;而在2010年下半年,行業總資產規模為24972.49億元。這半年間,基金產品總數從704只增至了810只,行業總資產規模卻只減不增,就連全部基金的總份額也沒有增長,都維持在24200多億份。今年以來新發行基金100多只,而規模變化不大,考慮到總體虧損程度也影響不大,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現階段基金市場更多是贖舊買新的存量游戲。
今年年初,基金審批迎來了六條通道并行的格局。但是,各家基金公司卻在為新基金的首發規模而擔憂。今年7月以來,共有28只新發行的基金產品,而新基金首募平均規模創下歷史新低。統計數據顯示,7月,偏股型基金的平均首募規模略超5億元,大多數新成立的基金首募規模都在3億-8億元之間。新基金首募規模一月不如一月。迷你型新基金不斷面世的同時,原本規模就小的老產品更不得不面對清盤風險。
在規模跌破億元的20只公募產品中,大部分都來自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業內,基金公司“規模小”與“發行難”似乎成為了一種因果循環。跡象顯示,新小基金公司需要付出比老基金公司更多的耕耘,才能在遭遇籌備、發行的重重困難下,獲得生存的一席之地。(經濟參考網綜合上海證券報、西安晚報、21世紀經濟報道、新華網、投資導報、證券時報、京華時報、上海金融報、經濟參考報、新民晚報、當代金融家、深圳商報等媒體報道)
|